“衙內,這是根據五名調查員的口述以及手書,整理出來的兵籍調查報告。”
張謙和手捧著一疊約半公分厚的淺黃色竹紙,雙手呈遞給李延慶。
之前李延慶還在宋城時,就挑選出了幾名資格老、略懂書寫的護衛,趕赴各地調查烏衣衛們的籍貫、家庭資訊,以及過往經歷,這幾名護衛被李延慶統稱為調查員。
李延慶從桌案上抬起頭,右手接過調查報告:“我記得我們派了八名調查員出去,現在只回來了五名麼?”
張謙和回道:“另外三名要調查的地區有些偏遠,故而還要些時日才能回來。”
“嗯。”李延慶點了點頭,翻閱起這疊調查報告來。
這一疊調查報告皆出自張謙和之手,五名護衛雖然在李府裡當差時稍稍學了點文字,但也就會最簡單的百來個字,只有透過張謙和的加工潤色,才能得到這一份簡潔明瞭的調查報告。
“哦,不錯,還算詳盡。”李延慶邊看邊稱讚道。
隨手翻開一頁,就是關於方誌和的兵籍調查。
根據調查記載,方誌和是宋州柘城縣人,今年二十九歲,家中尚有一老母,另有兩兄一妹,皆已成親,都定居在柘城縣八橋鄉內。
方家較為富裕,家中有良田二百餘畝,是八橋鄉內僅有的九家二等戶之一。
此時鄉里間的戶籍,被朝廷按照家庭財產的多寡分為五等,其中一二等戶又名“上戶”,有充任胥吏的義務。
經過調查員在八橋鎮內的多方打聽,探知這方誌和年少時爭強好鬥,年滿十八,就被柘城縣徵調為“手力”。
顧名思義,“手力”就是在縣衙裡從事體力活的最低等胥吏,一縣之內通常會有二十到三十名的手力。
手力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押運當地的賦稅趕赴開封,若是押運的路上出了意外,賦稅有所損失,則手力要自費填補空缺,故而要徵召家有餘財之人充任手力。
方誌和二十歲那年,在押運宋州賦稅趕赴開封時,碰巧遇上了禁軍招兵,之後他就加入了禁軍,因為家世清白被選入武德司。
再往後的事蹟就有些模糊了,只提到方誌和在武德司當差的時候,他的妻子亡故,沒有後代,他似乎並未續取。
然後在銷聲匿跡大約五年後,方誌和於四年前偷偷返回家鄉,之後在鄉人的幫助下,隱姓埋名地苟活著,直到劉從義將他招攬到李延慶的麾下。
如此看來,自己將方誌和提拔為開封辦事處的主官,並無任何問題。
李延慶看完有關方誌和的報告後,輕輕點了點頭:“此事你做的不錯。”
張謙和淺淺一笑:“這是在下應盡的職責。”
“你今日陪我去一趟城外,我去烏衣臺有點事要辦。”李延慶將這疊報告整齊地碼放在案上,打算之後再細看。
“是。”張謙和微微低頭。
李延慶與張謙和騎著馬並轡而行,身後跟著李石、黃恤等八名便衣護衛,一行人輕衣快馬,從開封正東的曹門出了城。
“張二郎,你想不想當一次教書先生啊。”雙手虛握韁繩,眯著眼享受著冬日上午的暖陽,李延慶突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