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慶吩咐道:“你將這些東西帶去烏衣臺,讓那些士兵認領一下,記住,先讓他們描述一番,若是能對得上,你再還給他們。”
張正系起布包背在背上,風一般地離去了。
這樣就對上了,李延慶心想,這兩逃兵很大機率曾經是盜賊,秉承著賊不走空的原則,在逃跑前偷了同舍士兵身上值錢的物件。
應該是受不了烏衣衛訓練時期枯燥的日子,所以才會逃跑吧。
“三郎,都對上了,確實就是他們丟失的東西。”沒多久,張正快速返回到書房中。
“都對上了就好。”李延慶輕輕點頭,將筆放到青瓷筆架上。
吹乾紙上最後一行墨跡,李延慶對張正招了招手:“張叔你過來,給你看點東西。”
“三郎,我識字不多,你就唸給我聽吧。”張正連忙擺手。
“好吧,你且仔細聽好。”李延慶便拿起桌上的竹紙,唸了起來。
李延慶計劃的關鍵,就是派人查清所有烏衣衛的過往經歷,看他們曾經有無違法犯罪之舉。
若是犯了罪,犯罪的具體情況,犯罪的動機也要儘量查清楚,是主動為惡,還是被逼無奈。
因為有些人可能是被迫無奈之下犯的罪,又或者是仗義出手之類的,在這種混亂的世道下,這些情況是極為常見的。
依照對烏衣衛們過往經歷的歸類分析,李延慶將會以此來評判烏衣衛們適合的職位。
身家清白者,就可以視能力委以中層管理的職位。
被逼無奈犯罪者,則觀察他的現狀,然後安排合適的職位。
輕微犯罪者,內部提出警告,保留觀察。
對於實在罪大惡極的,就要想方法讓他人間蒸發。
當然只是派人打探是不夠的,李延慶還計劃讓張正和劉從義等親近的人,對烏衣衛們進行旁敲側擊,瞭解他們的現狀。
同時也會鼓勵烏衣衛們內部檢舉揭發,對於加入烏衣臺後依舊犯罪者嚴懲不貸。
李延慶堅信,罪犯是不能成為優秀計程車兵的。
漢朝唐朝為何軍力強盛?軍人的來源極其重要。
當時朝廷都會大規模徵召無案底的良家子,作為軍隊的柱石。
五代宋朝軍紀敗壞的一大原因,就是對於軍人的過往經歷考核不夠,只求數量不求質量。
充斥著罪犯的軍隊,軍紀如何能好呢?
李延慶下定決心,要好好整頓一番烏衣臺,這是他安身立命之本,是他拯救李家的重要力量。
當然這個計劃是很長遠的,受限於這時候的通訊和交通能力,只能慢慢進行。
聽李延慶說完,張正感覺頭暈目眩,資訊量有些大,超出了他頭腦中的記憶體容量。
“三郎,能再細細念一遍嗎?”張正歪著頭,張著嘴,眼中滿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