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劉從義之後,李延慶回到了一心院的書房中,準備吃飯之前再看會書。
沒有多久,張正到了院外,稱有事稟報。
“張叔,有什麼事嗎?”帶張正到書房後,李延慶倒了兩杯茶,將一杯推到張正的面前。
張正恭謹地坐在對面,回答道:“劉從義所要的馬匹錢糧,按照三郎的吩咐,我都給他了。”
李延慶喝了口茶,示意張正繼續說,張正肯定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就來找李延慶的。
“我還遣了人,去盯著劉從義的幾個親屬了。”張正繼續說道。
這件事,張正之前就跟李延慶提起過,張正不願意輕信劉從義,希望劉從義出節度使府後,派人監視下他的家人,防止他們逃跑。
“張叔辦事還是妥當的,這事張叔你負責就好。”李延慶點了點頭。
李延慶固然因為劉從義的肺腑之言,願意相信劉從義是真心歸順自己,願意替自己做事。
但那晚張正守在門外,沒親眼見到屋內的情形,不願相信劉從義會如此輕易地就歸順了,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其實就算張正親眼所見,李延慶覺得以張正穩妥的辦事習慣,依然會像今天這般,遣人監視劉從義的親屬。
畢竟張正經歷得多,在軍中混了十多年,不會因為三言兩語就輕易相信一個人願意做賣命的活。
“我就叫他們遠遠盯著,不會讓人看出來的。”張正補充道。
李延慶聞言面露笑容:“張叔辦事,我還是放心的,等劉從義找人回來,就撤掉吧,都是自己人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喏。”張正起身行禮告退。
看著桌上那杯沒被動過的茶水,李延慶很是慶幸,自己身邊有張正這樣穩妥可靠的幫手,還是自己的親人。
其實李延慶在張正提醒自己之前,也有想過派人監視下劉從義的家屬。
但害怕這舉動有可能被劉從義或者他的家屬發現,引起劉從義的反感,弄巧成拙,反而導致招募武德司之事失敗。
不過既然張正主動提出來了,李延慶也就順勢而為,不加阻止。
自己在用人的方面,畢竟還是稍顯稚嫩,這和自己的閱歷有關,得多加歷練,多思多學才是。
人心都是複雜的,李延慶目前還看不透劉從義的心,不得不承認:馭下,確實是門大學問。
李延慶在屋中喝茶看書的時候,吳觀卻在府衙裡忙得團團轉。
借貸與民的方案雖然是李延慶提出來的,但是李延慶是個沒有官身的白丁,是不能參與到方案的具體實施中的。
當然這樣繁瑣的事情,李延慶此時也無需去參與,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這借款給三萬多戶百姓的重任,就交到了府衙各位官吏的身上。
吳觀整理出來的具體方案,是派遣府衙和各個縣衙的兩百餘名懂文字的胥吏。
讓他們下到各個裡去,宣傳貸款,帶著早已寫好的文契,讓農戶們按手印。
縣衙裡的那些胥吏,本就是最下一級徵收賦稅的人員,去本縣下轄的鄉里,都是輕車熟路。
府衙裡的胥吏主要是跟著縣衙的胥吏,監督他們不要私自修改利率以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