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依然是御史臺的彈劾,彈劾物件換成了李重進,說是李重進在宋州散佈錢財,有收買人心的嫌疑,懷有不臣之心。
郭榮看了簡直啼笑皆非,就在一個時辰前,郭榮還和李重進、張永德那幫禁軍高官們共進晚餐。
期間郭榮和他們推杯換盞,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然而互相之間的心思,又如何能知曉呢?
郭榮從來就不相信李重進這個表哥,但其他人難道就能相信嗎?
無論是表哥李重進,還是妹夫張永德,又或者是從澶州就開始跟隨自己的趙匡胤,郭榮從不相信他們有所謂的忠心。
皇帝本來就是孤獨的,甚至在將來,自己的兒子也是不能全相信的,雖然現在他才一歲而已。
郭榮親身經歷過後漢朝的覆滅,知道要想長久地坐穩帝位,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平衡。
父親郭威為何造反能夠如此輕鬆,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劉承祐殺死了能夠制衡郭威的朝中重臣。
所以李重進這種良將一定要用,但要提拔和他有矛盾的張永德到殿前司來牽制他。
侍衛親軍的人數遠多於殿前軍,就要擴建殿前軍。
父親留給自己的三位宰相要用,就要讓魏仁浦成為樞密使,要讓景範當三司使來制衡他們。
陶文舉這樣的酷吏也要用,但要讓御史臺常常提醒自己,陶文舉是個擇人而噬的猛獸,要經常敲打。
這樣下邊的那些官員們、武將們,會互相爭鬥,互相撕咬,無人有能力、有空閒來覬覦自己的帝位。
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自己的抱負,能一統天下,建造一個太平盛世。
郭榮合上奏章,將彈劾李重進的奏章,和之前彈劾陶文舉的奏章放到了一起。
“把範質和王溥叫來吧。”郭榮吩咐道。
雖然現在時間不早了,郭榮仍然要叫兩位宰相過來議事。
是因為看到這封彈劾李重進的奏章,郭榮覺得現在的御史臺水平有些太低了。
朝中這些高官們的任免,代表著郭榮的意志,不是御史臺能夠置喙的。
按照郭榮的看法,御史臺應該把監督的主要方向,放在地方上。
郭榮坐鎮開封,所知道的地方上的資訊,都來自地方官員的奏章。
若是他們弄虛作假,欺君罔上,郭榮就會喪失對於地方實際情況的掌控。
現在這個時代又沒有電話、網路,而正確的資訊,對於郭榮這個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從來都是最重要的。
所以對於地方上的縣令、刺史等親民官的監督,才是御史臺最應該做的事情。
而不是像今天兩封奏章一樣,一有風吹草動,就彈劾朝中大員,想整個大新聞出來。
御史臺需要好好清理一番了,郭榮打定了主意,叫範質和王溥過來,就是要商討下整治御史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