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做法既能滿足陛下徵稅之需要,又能維護宋州百姓之安寧,甚至能為我李家帶來名利,難道不可行嗎?”
李延慶說完看見吳觀下頜微收,陷入沉思,覺得自己的話語已經打動了老師,便不再言語。
此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宋城距離開封有二百餘里,一般來說騎馬有兩天路程,若是不惜馬力,六十里一換,也能一天一夜到達。
李延慶心想陶文舉酷吏的名聲如此響亮,想必明天就會開始動用刑罰逼稅,必須加緊速度才行。
就算在此說服了吳觀,但仍然要李重進的同意才可能實施,一去一回也許都要三天以上了,該如何拖延陶文舉的行動呢?
李延慶盯著腳尖思來想去的時候,吳觀終於是開口了:“你的主意我會告知相公,但細節方面需要聽我的。”
“還請老師明示。”李延慶回道。
“利息方面,要提高到年利四成,同時,本息分三次還清,今年的秋收,以及明年的夏收和秋收。”
李延慶有些急了,問道:“為何是四成?若是戰爭如所預料的一樣發生,利潤何止數倍,節度使府差這點錢麼?三次還清是否過於短了?”
“不是錢的問題。”吳觀搖了搖頭,接著說道:
“相公初為節度使,若是像你所說定兩成的利,一是過於得罪地方豪強,二是容易引發朝廷的誤解,再說四成的利分成三期,若是不繼續遭災,並不是太多的,農戶要還清並不難。
至於三期還清,今年剛和偽漢契丹一戰,朝廷顯然是沒有餘力再次發動戰爭的。若是要發動如此規模之戰爭,至少要到明年的年底,而一旦戰爭發動,糧價飛漲,你以為那些農戶會乖乖地交糧來還債麼?所以分三期還清,到明年十月結完,能儘量減少爭議。”
李延慶聽老師這麼分析一通,覺得老師果然還是老師啊,只要給他拓寬一下眼界,立刻就有如此全面的認知,不可小覷古代人啊。
“是學生思考不周,學生謹受教。”李延慶躬身道。
吳觀扶起李延慶感嘆道:“老師該向你行禮才是啊,寒窗十多年,看問題不如你這少年郎看得深遠,學無先後,達者為先啊!”
李延慶臉一紅,心想若不是提前知曉淮南之戰將於明年發生,我也基本是想不到的。
此時的周朝剛剛經歷一場大戰,沒幾個人能想到第二年又會發動大規模戰爭的,一般都會認為要休養生息個幾年。
吳觀誇完李延慶語氣又一轉,說道:
“不過你這分期還貸的方法雖然精妙,但若不是相公是宋州的節度使,換成其他人,是很難實行的。你啊,方法是想出來了,仔細的章程我還得考慮考慮,要牽扯的人事也很多。”
李延慶對於這些細節方面的東西,自然是遠不如吳觀瞭解的,很樂於當這個甩手掌櫃,笑著回答到:“如此就都交給老師了。”
“為師還是很有信心說服相公的,相公並非不體恤百姓之人,不過這事可是牽扯到宋州上下官吏,大量農戶的大事,我估麼著至少要六萬貫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