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血染大秦> 第二回 變法亦謂之為適者生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回 變法亦謂之為適者生存 (1 / 2)

說實在話吧,早在李顯登上了這秦國的王位之前,就已經想著要去改革,而當初著那匠作大將去發明那活字印刷術,也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只是,因著李顯先前在為親王的時候那名聲實在是難聽了點,所以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李顯只有選擇了隱忍。

而如今,藉著赫赫戰功,李顯在打得整個秦國統治階層一個措手不及之餘,自然是要大刀闊斧的去改革,去改變眼前這種無力而軟弱的情形。

只有去改革,去變法,才能夠適應這個社會的進步。

而改革,亦或者說是變法,其改革官制無疑是最具有效果的一步。

原大秦朝裡滿朝文武官卿,攏共算起來,也不會超過三四百人,就這三四百人,維持著這一個國家的執行,其效率可想而知。

當然,並不是說官員越多,這朝庭運轉的就越快,而是要掌握好這其中的一個度。

一個國家裡的事情,總是要平均分攤給這些在朝的官員的,若官員太少,每個人所分擔的事情自然就多了起來,而每個官員的精力和一天辦公的時間總共就那麼多,其分擔的事情多起來,自然就會有事情積壓,時間越長,這種積壓只會是越多,直到最後,整個國家到處都會出現因為處理不及時而產生的漏洞。

相反,若是官員太多,雖然每個人分擔的事情少了,可是,每個官員又會顯得無所事事了,官場上就是這樣,當官的若是無所事事了,他們內心裡想的自然就是怎麼往上爬,怎麼去勾心鬥角去禍害別人,禍害百姓。

若是一個為官者,不想著為民辦事,而是想著禍害同朝為官的官員,或者是去禍害百姓,而且整個朝庭裡的人,都是以此而樂此不疲,那麼這個朝代差不多可以說已經是走向了末路了。

更何況,若是一個朝代官員過多了,這每年光給官員的薪俸就是一個不斐的數字,若是一個物產不很發達的國家,怕是一年到頭來,其收入還不夠發這些官員的位俸祿呢。

所以,這其中的一個度的掌握,是很關鍵的。

而三省六部制,經歷了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積澱與經驗的累積,其在內部的結構上,在官員的配比上,在系統的辦事效率上等等等等,可以說,都是完全優先於那古往傳承的三公九卿制的。

隨著三省六部制的強制推行後,整個大秦朝的統治階層,在經歷過小半個月的混亂期,待得所官員全部到位,而皆是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職責後,整個統治階層的工作效率自然是大大的提升。

而且,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現在所有的官員因為細分的各自的工作職責,所以在工作量上,比之以前那是少得太多太多,更何況六部每個部下面,都有著林林總總近兩百的個體官員,這樣一來,做為六部尚書的原各位大秦國的官方大佬們,對於李顯這一制度自然是極度的擁護的。

改革之路上,這三省六部制的推行,這只是一個開始。而接下來,李顯的聖旨那是一份接著一份的頒佈而出。

整個大秦國間,用一日三喜又三驚來形容,那都是完全不為過的。

大秦武穆元年三月龍葵,李顯正式傳旨昭告天下,廢除原三公九卿制,而改為現在的三省六部制,定六部,而三省中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暫不設,六部百直接歸秦王李顯統率。

這一政策,因為得到了當朝諸多大佬的擁戴而得以順利的實施通行。

武穆元年三月甲戌日,秦王再傳昭,廢除州牧制,而改行州刺史制,大秦涼,肅,金,安,漢,雍六州分設六部刺史,各州刺史定為正四品要員,下設長史,治中,主薄,別駕,都尉各一人,另設功,參,法,稅,兵,尉六曹分管一州盜捕,刑法,民生,政務,稅收,教育六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