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雍、涼、肅、安、金、漢六州八十一郡,當初已是反了安、金二州二十五郡之數,肅州九郡又盡數投靠於未入境的蜀國,漢州除漢中,漢陽二郡外,其它十四郡皆已轉投楚國門下。
然而,報捷的奏章,自梁鎮領兵出戰四州開始,就沒有再停止過。
仗著前武威大將軍這個若大的招牌,梁鎮引兵十萬先從安州之地而入戰場,可謂是連戰連捷,平定整個安州十四郡之地,甚至連十天時間都沒有用到,可謂是馬兵所過,一路通行。
畢竟來說這涼、安二州之地,就在不久前還都是秦國的國土呢,只是因著在突然之間失去了大秦的武昭王這一位強大而鐵血的君王而顯得有些許混亂而已。
更何況這安州,與那金、涼二州一樣,都算是靠近塞外之地,真正的秦國大後方,不像那肅,漢二州,這二州之地,到如今,都已經算是轉投了他國,在收復的難度上,自然是要比之那肅、漢二州要容易的多。
如今,在朝庭從新發兵而至之後,這一種混亂自然是得到了有效的梳理,更何況來的還是當年威名赫赫的前武威大將軍梁鎮。
整個安州之地,幾乎可以算是傳繳而定了,只所以還花了近十天時間,那完全是梁鎮在坐鎮安州之地,而選擇分兵各處要隘,接管整個安州而所花的時間而已。
你看那梁鎮,這邊剛分兵接管了整個安州之地,這邊就已經在分兵而出,一邊命一副將帶一偏師前去收復涼州之地,而他自己則親帥大軍,往那肅州而去。
肅州,並不是一個純種的漢人聚居之地,而是一個羌漢雜居的地方,當初大秦國的武昭王李思,就是戰死於這肅州之地。
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使得整個肅州在那蜀國的挑撥之下,而轉投了蜀國。
這肅州,可能會是如那安州之地般,一帆風順,傳檄而定,亦有可能在這肅州之處,會是個深陷的泥潭,讓梁鎮的這數萬大軍深陷於內,永遠也出不來。
但是,不管怎麼樣,不管那前方的肅州是個什麼樣的龍潭虎穴,這一條路,梁鎮都需要趟過去,帶著他的大軍,帶著整個大秦的希望,趟過去。
而同一時間,在漠北古胡月支氏女族長的聖帳中,這時確是迎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他們被月支氏的女族長秘密地帶入了聖帳的深處,從此再也沒有人看到他們出來過。
而幾乎是在同一天時間,在漠北的古胡烏恆族處,也同樣的迎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他們也同樣的被這一支烏恆族的族長秘密帶入金帳內後,從此亦是再也沒有人出來過。
但很奇怪的是,這同樣遇到兩個相似的情況的塞外的少數民族,確做著同樣驚人般相似的事情,他們的大汗或族長們,都在秘密地集結著一支人數過萬的精銳騎兵。
難道這是要去打草谷了嗎?要去劫掠誰了嗎?可是現在還不是秋季,漢人的穀子小麥也還沒熟,現在去能搶到糧食嗎?族人們很迷茫,可是,這是族長或大汗的命令,他們確不得不從。
梁鎮的大軍,在肅州,此時確是受到了最嚴重的抵抗,因為,肅州之地,他們得到了蜀國暗地裡的最大支援。
若不是這一支大軍有著梁鎮這位當年的武威大將軍坐鎮,這一場大戰,怕是想保持著這一份雙方膠著之態,都將會是很難。
且先不說肅州處秦蜀二國的肅州之戰,只說李顯這邊。
當日裡北營沙場上,十萬將士林立,李顯這位新王,以帝王之身,親自擂鼓以為三軍踐行,三軍士氣高漲之下,自是隨著那武衛大將軍梁寬,往那函谷關而去。
先頭部隊已經在梁寬的帶領下,奔赴於函谷關口而去。留下李顯這邊,做為新上任的秦國國君,這一次國難後,李顯自然是想著要來個御駕親征的,這般一來,若是一場大勝之後,一則李顯是想借此次兵退五國之絕世兵威來加強自己在大秦國的威信,二則嘛,自然也是李顯想著要抓緊這大秦國的兵權,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對於這一點,李顯自然是比誰都體會的更清楚。更何況李顯他對於自己的未來並不是很安心的,因為在這大秦國,除了那武昭王李思的威信早已是深值入人心之外,在李顯之上,還有一位涼王李延,以及武昭王李思的親兒子李邈,這二位可都是這大秦國王位的順位繼承人,為了穩固於自己的王位,李顯不得不選擇親自領兵以退諸國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