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組,真地設計出了一種韌性很強的氣泡。
而且嘗試過在海里把氣泡吹出來。
但隨即他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當氣泡裡全是空氣的時候,它可以輕易飄在天空。
可是當氣泡裡有了海水之後,就漂不起來了。
第二小組做過實驗,直徑幾十米的大泡泡只能帶著不到一公斤的海水升空。
他們嘗試過吹出一公里大小的氣泡,能攜帶的水也非常有限。
於是他們開始用氫氣吹泡泡,到是可以帶不少水了,可是成本卻直線升高。
一個公里級別的氣泡裡,需要用到巨量的氫氣,未來在氣泡爆炸後,氫氣也沒辦法回收。
而且氣泡的爆炸過程很不好控制,爆炸早了就到不了沙漠,晚了就飄到境外去了。
氣泡移動的主要動力是自然風,可是風向也是個不確定性因素,往往氣泡走著走著就跑偏了。
總之不可控的東西太多,在姜宇冬眠的第三年,這個專案就下馬了。
現在第二小組有了個新的專案,他們稱之為是蝴蝶專案!
研究人員介紹道:“氣候上的蝴蝶效應是真實存在的,最形象的一個比喻是,一隻蝴蝶煽動翅膀,可能會引發一千公里外的颶風。
“當然這只是個比喻,氣象學比想象中更為複雜,但也存在著‘氣象觸發點’的說法。
“既在某個關鍵位置做微小地變化,從而影響大區域的天氣變化。
“但這個設想有兩個難點,首先是這個觸發點很難尋找,其次是所謂的‘微小變化’,是對大自然來說微小,對人類來說卻非常巨大。”
另一位專家介紹道:“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地構建全球的氣候模型,希望能儘快找到氣象的底層規律,以及對觸發點的計算方式。
“除了在地球上尋找觸發點,我們還希望在太空中建設一個類似於反光鏡的結構,可以折射太陽光,給地球的某個地方加熱。
“或者利用太陽能,在太空利用微波、更改某地區雲層的正負電子等手段,給某些地方降溫。
“以此大體上來控制全球的氣象,從而讓沙漠中有更多的降水。”
姜宇點了點頭:“這個想法很前衛,成功的機率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