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就是這麼一丟丟時間差,本來荊小強醞釀給滬戲的電影。
轉給了滬音來受益。
當然其他所有人可以由滬戲籌備參與,這本來就是個發生在滬海弄堂或者市郊破舊院子裡的故事。
所以他也能理直氣壯的面對穆春雷:“從藝術天賦的開發跟專業技能發掘,這個階段唱歌對群眾比演戲更重要,更普遍,也更容易讓很多人燃起夢想希望,最不濟也能成為周圍圈子裡的歌王麥霸,造福大家的耳朵嘛。”
卡拉OK機已經開始在普通家庭大行其道,但說到演唱技巧還是野生摸索。
值得廣而告之。
學了兩世的戲劇電影,荊小強也是到這時候,才逐漸摸到好萊塢創作的脈絡。
起碼在超威電影大行其道之前,好萊塢早已沉澱出一整套拍這種宣揚普世價值觀的電影套路。
用家庭溫情、愛情浪漫、職場激勵等情緒來包裝出花旗公平公正,皿煮自由,人人都有機會改變命運的天堂國度形象。
讓全世界的觀眾都真相信了那片北美土地是人類文明之光。
特別是在遭受過社會擠壓……話說有哪個社會沒碾壓呢,只是程度深淺而已。
但這些好萊塢勵志電影,卻虛構出了一個充滿人性之光的完美國度。
引得全世界都向往不已。
恰恰我們這時候卻流行不斷反思,各種陰暗面、封建落後的故作深沉電影層出不窮。
真讓國外認為我們就是那樣兒。
這不是主動下頭嘛。
外國人也來跟著反思個屁,他們只會看了越發有優越感。
穆春雷這做了一輩子戲劇分析的行家,對荊小強這種“學自好萊塢”,卻又另立蹊徑的技能教學片哈哈大笑。
但對他這種高度的內外看法也覺得頗有新意。
那就拍起來吧。
作為國內有數的藝術理論家、文學家,他又不狹隘。
很認可荊小強這種讓更多人走進藝術殿堂的初衷。
高等教育各種專業間存在巨大的資訊差,八十年代考上大學具體學什麼都是到學校才知道。
哪怕錄取通知書上有專業名字,也很難明白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是什麼,就更別談幹自己喜歡和有天賦的職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