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有點愣住,趕緊抓了椅子上的節目單檢視。
卻發現整場演出的曲目,竟然是豎著用一個個字母排列。
乍一看很有藝術家故弄玄虛的“N”唱段之類感受。
所以內會兒沒太多想。
現在有人聰明的把所有豎向字母連起來,突然發現這一長串字母,合起來只有一個詞!
&ne de Paris
法語的:巴黎聖母院!
如果說《悲慘世界》是法西蘭之於全世界的文學巔峰,盧浮宮算藝術最高點,巴黎聖母院就是文學跟藝術的終極集合體。
鐘樓怪人和吉普賽女郎的故事,疊加到建築本身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義上的哥特式教堂,法西蘭巴黎的象徵,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聖地。
荊小強竟然在這個時候用交響樂團奏出帶有流行歌曲的風格,然後讓法語迴盪在已經做了聲場調整的巴士底歌劇院大廳裡。
和《悲慘世界》的各種歌劇、電影版本已經流行於世不同,《巴黎聖母院》的演出版本要靠後些,但這部音樂劇在百老匯具有的影響力非常奇特。
所有業內人士都公認這部九十年代末推出的音樂劇很有特點。
在基本音樂劇框架中融入大量流行音樂元素,很巧妙的將美聲唱法和搖滾樂有機地聯絡起來,光是這點就很有藝術開創性了。
所以動人的旋律讓人百聽不厭。
可這種革命性很大的新音樂劇在歐洲古典音樂市場被冷落,什麼時候看到過把搖滾放進音樂劇裡來,老祖宗的棺材板都按不住!
然後又不是花旗歌舞劇那種絢爛多彩的花裡胡哨,商業效果不算好,到百老匯演出的上座率並不高,很快被撤下。
在大西洋兩岸都不討好,頗有些明珠暗投。
所以荊小強腦海裡也只是大概記得這部劇的框架跟部分曲目,說不上滾瓜爛熟。
但現在他只需要展現片段就夠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巴黎,
時值公元一四八二年
講述愛與慾望的故事
我們這些無名的藝術家
運用意象和詩韻
試著賦予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