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電影人的確在多年的職業生涯裡,圍繞HK這個僅有百萬級別票房人口,卻背靠巨大內地市場的奇葩繁榮環境,養成了花小錢演大戲的優良傳統。
更因為作為殖民地多年,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讓HK導演在兩種文化間切換自如。
老餘是其中佼佼者。
往未來看,同樣是花旗正規電影科班出身的黎鞍,因為在成名前有較長的沉澱期,更是長期居住在北美,跟好萊塢融合得更好。
在花旗好萊塢掌握話語權的國際電影市場更有前途。
所以先老餘,後黎鞍,他倆可以先後撐起華裔電影人在好萊塢的大旗多少年了。
老張真差點。
別看他拿了這次的最佳導演,他始終還是個天才的電影攝影師,色彩和畫面構建能力一流,但在講故事這個短板上,這次全靠荊小強劇本好。
所以到後期他做節目策劃之類的活兒,比電影導演出的精品要多得多。
但這三位中,要說最能夠把荊小強港產西片的幌子,背後真正意圖推衍下去。
唯有老餘。
如果還有誰對電影這種人類造夢機器的文化意義有疑惑,
就建議可以看看老餘的三部黃飛鴻。
這個被HK電影人拍濫了的題材,歷史上其實也無足輕重的團練教頭小人物。
卻被他藉由形象,講述近代史上國人逐漸開眼看世界,探索復興圖強的真理之路。
從臺詞到意境都胸襟格局非比尋常,更把電影美感與民族熱血交織在一起。
哪怕同樣是傑哥主演,同樣是在九十年代拍的黃飛鴻,不是老餘執導,內味兒就大相徑庭了。
所以他能在荊小強“監製”下,把《角鬥士》拍出真正的史詩感,可謂理所當然。
從一開始他也是荊小強萌生港產西片,徹底釋放HK電影人未來市場的出發點。
本來都是麥培薇在兩個最有才華的男人之間協調。
沒有太多推心置腹的交流。
但經歷了這兩三年的合作,老餘終究還是在這一刻完全信服。
看著那個付出最多,卻笑著儘量把自己掩藏在眾多夥伴中間的魁梧身形,頓悟般確認找到了方向。
不是電影產業的方向。
而是荊小強一直在做的事情,為國為民的那些點滴累積,可不就是老餘在電影裡面百般探索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