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HK只會做貿易中轉一樣。
這個曾經還有點製造業的港口城市,隨著北面的改開力度加強,迅速把製造業吸走後。
連做塑膠花起家的大佬都投身房地產,等內地再把諸如蒲東免稅港之類的運輸業短板補上,這裡就只剩下了金融和房地產。
明明是靠著成為內地的進出口通道收過路錢,卻錯把地理位置的平臺優勢,當成了是自己獨家能力的存在。
整個HK這時候就處在這種盲目高看自己的錯覺中。但還不算晚。
正如他們這時候也處在自身歸屬的搖擺中。
本來飛回HK的路上,荊小強還有點忐忑,這幫著洋人收割自己人會不會被指著伎倆罵。
所以他才主動把磚兒臺那轉播權費用自己掏了。
可能用廣告時段之類的方式對補說不定還能把費用賺回來,不然那麼多電視臺買轉播權又不是傻的。
但輿論會認為你拿洋人的東西,還是以前免費的東西來國內賣錢,那就是賣國。國內罵他會很難受,但HK就值得試試看。
從本質上來說,荊小強肯定更認同這才是商業模式,就像他給白蓮婷講過李半城那隧道的故事,越早學會按照商業規矩辦事,對整個改開局面其實更有利。
內地現在從磚兒臺到觀眾,都完全不認同看幾場比賽轉播還要掏錢,那NBA、意甲不都是免費看的嗎?
這也為後來內地各種體育運動聯賽始終沒能商業正常化埋下伏筆。
沒了電視轉播權這最大的蛋糕,商業俱樂部憑什麼健康發展,可不就只能舔著地產老闆這些金主,被別人予取予求的掌控了未來。
英超能夠厚積薄發,恰恰就是在一眾歐洲聯賽裡面選擇了最商業化的按規矩辦事,才能整個聯賽齊頭並進的紅火。
當然,如果他們也開始踐踏這種規則,估計也就會到頭了。
但HK就沒這問題。
荊小強甚至都難以分辨到底是他們更習慣於商業規矩,還是對宗主國的跪舔到了骨子裡。
從陳薇羽還隔著幾大洲把訊息傳遞回來做市場調研,到現在他倆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衣錦還鄉,五臺山上幾家電視臺已經開始打破頭的爭奪!
而且不光是HK的英超轉播權,甚至還想把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的轉播代理權都拿到手。
沒錯,換個思路就像陳薇羽曾經最大夢想就是開個錶行,代理來自歐洲的名牌產品,依託HK的特殊地位朝著周邊東南亞、右岸以及內地市場就能賺得缽滿盆滿。
那麼多HK富豪都是這麼起家,陳丹尼不也是這樣的小富之家出身麼。這就是HK最流行的創富模式。
在他們的思維模式裡,能拿下宗主國的任何專賣權,那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潘詩穎家拿到賭牌就是這種思路的極致。
瘋搶!
更何況陳薇羽背後的男人是羅伯特啊。
HK的金融業幾乎都是圍繞美股在跌宕起伏,無數商業精英都是盯著美股搵飯,某種意義上HK的夜生活這麼發達,可不也是因為時差關係需要徹夜不眠的盯著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