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為什麼產業空心化。
金融經濟、虛擬經濟來錢多快呀。
九十年代金融海嘯,收割全世界各種金融市場,新世紀到來前的網際網路金融,2008年後哪怕經歷了金融危機,依舊還是扭轉不了整個花旗的虛擬金融化。
相比辛苦耕耘,坐在家裡敲幾下股票程式碼就能賺錢的金融產業,多高大上啊。
只要從中賺過一次,就像賭博得了手,會念念不忘的各種鑽研規律、線圖。
哪怕知道整個大盤子都有張無形的手在操控,也期望幾百億、幾千億、幾萬億的巨大市場裡,我不貪心的刨個幾千萬美金,不算什麼吧。
同理也可見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幾十年,不如當初平京、滬海買套辦公樓的效益。
如果誰都能在金融市場上不勞而獲。
誰還認真辛苦的幹實體經濟呢。
一切能耗高、人工費用高、吃力笨重的製造產業都轉移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去吧。
中國就是抓住這個機會,腳踏實地一步步追上來的。
在華爾街邊上廝混了二十年的荊小強,打心眼兒裡瞧不起搞金融的。
就憑那些傢伙成天勾搭百老匯的姑娘,都不共戴天!
都特麼是高智商的騙子,相互騙,大魚吃小魚,不合則鬥,合起來就一起割韭菜。
等於是個放大的賭場。
再想遠點,如果進入金融市場這麼容易賺錢,那總要有人賠錢吧。
花旗可以向全世界吸血,割全世界的韭菜。
內地股市呢?
割誰的韭菜?
參與者都覺得自己是聰明人,能在崩塌暴跌之前神奇離場。
可能嗎。
無數次勝利,可能一次就打回原形。
甚至之前的無數次盈利,都可能是放長線養大魚的撒窩子。
所以看看自己的師兄,再看看那位氣度不凡的HK仔,荊小強忽然想到有種可能性:“這個資料是誰給你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