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臨大敵!
感覺荊小強是來上門踢場子的。
聖卡羅劇院在上班的老中青全都出來了!
當然也還是因為荊小強的名頭太如雷貫耳。
去年拿下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的簽約,這已經是無數歐洲歌唱家夢寐以求的硬通貨。
歐洲再怎麼傲嬌,還是知道在薪鄉大都會簽約才是最能被全球市場追捧的。
而且從花旗到焦盆也是這年頭最能掏錢的大財主!
除了酸溜溜的說句中國人怎麼會有美聲高手,盡是暴發戶瞎搞,也只能內心羨慕。
可接下來大都會歌劇院推出的詠歎調演唱會專輯,nhk樂團的名家選段專輯挨著出,還是有人從cd裡聽出來,這位不世出的亞洲天才,是拿波里樂派無疑……
拿波里就是那不勒斯的音譯,音樂界喜歡用這個詞兒。
的確,在行家耳裡,一聽就能從發音、共鳴體腔、氣流特點分出門道。
就像聖卡羅劇院是活化石那樣。
拿波里樂派也被譽為歐洲的音樂學院。
要知道所謂“意呆利歌劇序曲”就是在這裡率先固定下來的。
一首通俗易懂的曲子就直接拉開歌劇的大幕。
宣敘調也在這裡得到了長足發展,伴奏樂器也有了變革,通奏低音逐漸減弱,詠歎調逐漸被返始詠歎調佔據了主流。
樂團部分裡,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逐漸增多,小提琴也越來越重要,經常齊奏出絢爛的樂曲,整個伴奏的樂團越來越形成後來的歌劇風格。
很多歌劇規範性的傳統,都在這個地方成型。
用少林武當的地位來形容都不為過,另一家當然就是漢斯的巴赫那一脈。
然後荊小強的意呆利語必然帶著胡德爾松的拿波里口音。
這就像漢語是全國的,但一個省的方言其實也分無數個口音,只有當地土生土長的傢伙才能明確區分出是哪山哪壩的人。
外國人學得再地道,往往也是被提煉過的綜合口音。
哪像荊小強剛才在街頭說話,當地人全都一臉見了鬼的模樣。
也許意呆利各地歌劇院都聽過羅伯特的cd,但聖卡羅歌劇院絕對是聽得最多的。
因為這一年無論他們走到哪裡,都會被同行詢問那個羅伯特是你們誰教出來的學生。
隨時都被提到,就有點煩。
而且這些天奈克的廣告還成天在堆!
同行就更是戲謔了,你們那個羅伯特去拍女性內衣廣告了呀,你們拿波里樂派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