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洪非提前出發來到了紐約。
即將以超能者和基金會為主要議題而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並沒有提前對外公開或者宣傳,所以當下的紐約非常平靜。
梅和彼得已經回來了。
事實上,他們在這次躲避核災難結束之後,幾乎已經不想回來了,梅甚至主動聯絡洪非希望能夠透過他的關係為自己和彼得獲取長久的居住權。
上一回是黑暗入侵,這一回是核威脅,再往前追溯一些,還有紐約大戰。
天知道為什麼外面的世界竟然會變得這麼危險,誰也說不準未來還會再發生什麼,然而在這個亂七八糟的世界裡的確還有一方非常安全的淨土,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安安心心地生活?尤其是梅的身邊還帶著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這不是開玩笑,梅說得非常認真。
洪非就是來解決這個事情的。。
因為在他的想法中,彼得·帕克就是蜘蛛俠,雖然現在暫時還不是,然而未來一定會是。
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定式。
以至於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這樣的未來。
但梅的要求顯然與此背離,如果她真的帶著彼得遷居的話,那未來彼得很大程度上不會再成為蜘蛛俠了。
這重要嗎?
其實,也並不是非常重要。
甚至不論是對於梅還是彼得本身,這可能是對他們來說最好的選擇,因為這能讓他們好好地活著,從今往後在龍王的光輝之下,基本不會短暫的生命時間裡也就很少有能夠令他們發愁的事情了。
從這個角度分析,梅的想法, 洪非的思考, 顯然都帶著一種“我在為你好”的思想。
梅是長輩,洪非也是, 一個現在是有點不普通的普通人,另一個是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的超能者,他們的思考方向如此地契合,從旁觀者角度來看也的確是對彼得最好的安排。
但, 洪非想問問孩子的意見。
也許是趙博士一句“我想給你生孩子”的話引發了洪非在這方面的發散性思維, 總而言之,當梅準備做出改變未來的決定時,洪非沒有當即同意,而是讓她先帶彼得回紐約再談。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過孩童時代, 大多數情況下, 每個人都經歷過自己不想做但父母長輩卻非要你去做的事情,刨開“不想上學”這一類顯然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幼稚想法,其他時候孩子的選擇也未必都是錯的。
比如:是否要成為超級英雄?
如果把這個問題直接丟擲去的話,那麼別說是更加容易崇拜英雄的孩子, 哪怕成年人,包括青年、中年甚至於老年人在內,很多人的答應都會是肯定的。
只不過這個肯定的答案背後, 理由也會大不相同:助人為樂、名譽、金錢、權力、壽命等等絕對不一而足。
但不論如何, 他們想做英雄這件事本身是不會改變的,哪怕他未來可能成為反派。
然而如果將問題交給長輩,詢問其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超級英雄, 那麼答案可能會不同甚至直接反轉。
而這個時候, 答案背後的原因大致上會很簡單:危險!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面對那麼多的危機, 隨時可能在生死邊緣遊走,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普通,不是甘願平凡不求上進, 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安全健康地成長和生活。
我們不討論兩種答案背後的原因到底哪一個更高尚。
只說一點, 那就是沒有對錯或者說很難分出對錯。
因此, 這件事的解決方式要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