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任家裡的菜品無論從樣式還是口味都不錯。劉徹剛要好好嚐嚐。不料文黨和董仲舒突然出現。打亂了一切。搖頭苦笑。連忙夾了幾口菜吃罷。這才起身:“諸位起來吧。朕聽聞蘇任大名。此來就是找他說說話。沒想到鬧出這麼大動靜。搞的連一頓飯都吃不安心。董祭酒和文博士乃是朕欽點的太學人選。也是老臣。此來也是聽聽。二位對太學有什麼意見。”
“老臣一定殫精竭慮。建好太學。”
劉徹點點頭。看了蘇任一眼:“魏其候可說了。蘇任準備獻出家財替朕修建太學。不知能拿出來多少。”
蘇任連忙道:“那就得看陛下準備弄多大了。”
“哈哈哈……。不管蘇愛卿拿多少朕都高興。還從來沒人替朕出錢。全都是伸手要錢的。”
見韓嫣面色不善。蘇任道“陛下富有四海。這點錢那會放在眼裡。”
劉徹搖搖頭:“你是商賈。應該知道掙錢不易。花錢如流水。我大漢經過文景二位先帝。積攢了一些錢糧。但這些也不能亂用。北有胡虜。南有南蠻。這些錢要用在必要的地方。”
蘇任連連點頭:“其實建太學這點錢。陛下完全可以不用掏。弄不好還有盈餘也未可知。”
“哦。”劉徹一下來了興趣。第一時間更新 拉著蘇任坐下:“朕雖在長安。也聽說你在蜀郡搞的風生水起。助文太守將偏遠邊郡治理的很不錯。只要不讓朕花錢。一切都好辦。今日就在你家。借你的酒。若說的好。朕連飲三杯。”
蘇任連忙找來三個杯子放在劉徹面前。親自將酒斟滿。這才道:“太學乃是天下士子的最高學府。太學建立要入太學者比比皆是。若陛下有心將天下有識之士一網打盡。臣倒是有個辦法。不但不花陛下一個錢。還可以將天下讀書人聚攏在太學之中。供陛下挑選。”
“哦。這怎麼說。”
“如今我大漢天下太平。想讀書或者願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第一時間更新 這是一件好事。民智開則天下興。陛下建立太學的提議雖好。微臣看來尚有一點欠缺。只在長安設立太學招收的人數還是太少。以微臣之見。要建就多建幾座。不但要有太學。還要有蒙學。中學。大學。”
“蒙學者供年紀幼小的孩童啟蒙認字識禮;中學者供認字後的孩童瞭解經意。道理;大學者供中學畢業的有識之士繼續深造。通讀天下藏書。而儲備人才;至於太學只招收大學中的佼佼者。為陛下聚攏人才。為國家培養官吏。如此生生不息。我大漢吏治便能更上一個臺階。”
“當然。想要跨過這幾個階段。還需要一層層選拔。錄入蒙學的學生要家世清白。只有透過蒙學考試才能進入中學。以此類推。最優秀者進入太學深造。等待選官。所以。蒙學要設立天下諸縣。甚至於村莊也鼓勵開辦。中學只在縣中。大學為郡國所有。太學就在長安。”
韓嫣等不及了:“建這麼多蒙學、中學、大學得花多少錢。按你所言。天下三十幾郡。更有數百縣道。村莊不知凡幾。一個個建下去。就算把國庫搬空恐怕也不夠。”
蘇任見劉徹也望著自己。接著道:“這只是規劃。至於建設。微臣又另外一套辦法。更多更快章節請到。我大漢富足。天下有錢人不知凡幾。若陛下開口。凡是出錢捐建蒙學者可讓其一名子弟免費入學。保送中學;出錢捐建中學者。一名子弟免費入中學。保送入大學。出錢捐建大學者。一名子弟免費入大學。保送入太學。更可以在各個蒙學、中學、大學和太學門前立碑以示表彰。除太學之外其餘諸學可以出錢最多者的名字命名。想必有很多人願意掏這個錢。”
“哈哈哈……”劉徹大笑。拍著蘇任的肩膀:“你這借雞下蛋的本事真是嫻熟。聽起來倒是不錯。”
董仲舒沉思片刻:“這麼做雖能聚攏天下士子。也能開啟民智。更多更快章節請到。一下子建立這麼多蒙學、中學、大學。這些地方都需要教授和先生。從何而來。”
“簡單。”蘇任道:“雖然我說的是行天下。陛下也得考慮考慮。那咱們就找個地方試試。先在一地建起來。只要可行。再慢慢推廣。先郡國。再縣道。有了試驗田。那些沒有透過大學考試的中學學子可授蒙學教授。去各地蒙學。那些沒有考上太學的。可授中學教授。去各地中學。選官無望者便授大學教授。去各地大學。”
“這就好像一個漏斗。不管進來多少水。只要陛下抓緊太學這個漏斗口。何愁身邊沒有人才。此事一旦鋪開。各學的教授絕不會缺人。要養活這麼多教授也容易。除了籌建各地學館之外。提倡百姓捐獻。捐獻達到一定程度。享受籌建中那些捐建者的待遇。唯一的區別是姓名不能篆刻在石碑上。這樣也能平息第一個拿錢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