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甄環在歷史上,是在魏國正始四年(243)嫁給的曹芳,並被冊立為皇后,在嘉平三年(251)去世,病逝的時候年紀只有二十二歲。
這一次,甄宓、甄像要離魏至漢,對於甄環來說,是改變人生軌跡的大事。
——
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八月,夏。
甄宓、杜夫人一行在匆忙中啟程,甄像通知無極甄氏南奔蜀漢的事情洩露,平原侯甄德從甄家人處得知此訊,驚得連忙進宮向郭太后稟報情況。
甄德姓甄,但其實姓郭,是郭太后的堂兄弟,不管從哪個方面,甄德的心裡向著的,都是郭太后,而不是甄宓這個太皇太后。
曹芳年幼,朝政大事要想上書皇帝,就先要經郭太后這一關,大權在握,郭太后對甄宓這個太皇太后也越發的警惕。
得知甄宓要離開,她一面心中暗喜,一面派遣了甄德、王濟兩個宮中禁衛統領,從洛陽北渡向鄴城方面圍堵過來。
甄德、王濟急衝衝領著人馬殺至鄴城,到了城下時,卻未見有秦朗的人馬出現,沿途也沒發現了幷州騎兵出沒。
待一進城,詢問城中的小吏,才被告知,秦朗等人已經在三天前,離開鄴城不知去向。
秦朗等人去了哪裡?
甄德一時無從知曉,他和王濟從孟津渡北來,一路之上,並沒有發現有大隊人馬行進的痕跡,這說明,秦朗走的根本不是孟津這條道。
河內郡,野王城。
這裡是河內郡與河東郡的交界處,也是王屋山、中條山的兩山地界,戰國之時,野王的名字經常性在史籍和大戰中提及。
秦朗作戰經驗豐富,領著隊伍不打旗號從王屋山中遁出,突然出現在野山城下。如今的野王城,只是魏國內部的一處普通小縣,地位遠不如戰國七雄爭霸時那麼重要。
守門的縣兵不及提防,來不及關閉城門就被繳了械。
依太行山南脈而走,繞路走河東郡,相比徑直走孟津渡雖然要遠了些,路上戰況也不理想,但這一條道路靠著王屋、中條兩山,一旦發現危險,很容易就能隱入山林。
魏軍即便發現了蹤跡,也很難進行追蹤,這對於有女眷的這支南行隊伍來說,至關重要。當年,劉封從山陽郡擄了曹綾等人南下,走的也是這條道。
“柏北司,野王的前面,就是茅津渡口,秦某與河內郡國鹽鐵官有舊,若是能順利過河,我的任務就完成了,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秦朗見到兵不血刃的拿下野王縣城,終於長出了一口氣。
茅津渡渡口的南面,是赫赫有名的秦時函谷關,在渡口的西面,是出產河東解鹽的大池,茅津渡口的存在,主要的作用,就是將解鹽裝運上船,然後運送到魏國的各個地方。
柏靈筠見秦朗激將自己,攏了攏額頭的碎髮,傲然說道:“秦將軍,丞相已經飛鴿回書,他會親率一支人馬,前來與將軍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