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鄧艾是義陽新野人氏,老家在南陽郡,對這一帶的情況甚熟,也相當於是本土作戰。
同時,與當初長坂坡逃難時相比,鄧艾如今已是成年,歷經過多次戰事的洗禮,再加上其在屯田、練兵等方面才幹不俗,由他守襄陽,比關平要更加的合適。
吳蘭是員漢軍老將,青州人氏,早先是劉璋部將,投了劉備之後,雖無突出表現,但勝在為人穩重,與年輕的鄧艾正好搭檔。
張泉是槍王張繡之子,張濟、張繡父子早年是西涼軍中一員,後來成為南陽郡的割據勢力,張繡的嫂嫂鄒氏還曾與曹操有過一段私情。
劉封啟用鄧艾、吳蘭、張泉三個有進取心的北地將領鎮守襄陽,背後的意思也很明顯,要繼續保持對南陽郡的壓力,讓魏國上下不敢再對荊州有輕舉妄動之念。
安排了襄陽諸事之後,劉封馬不停蹄,即領張任、冷苞及本部中軍向房陵一帶殺將過去。
滿寵兵敗。
東三郡空虛之極,這是一舉重新佔領房陵、上庸的好機會,劉封當然不會錯過。
在出兵之時,他也和西城的姜維、廖化有了聯絡,以兩面夾擊之勢,一舉將司馬懿留在三郡的殘餘力量掃蕩一空。
建興七年,秋。
劉封、姜維兩軍順利在上庸會師,這一次進兵歷時僅僅一個月,其中大的戰事一次也沒打過,就連上庸城的魏軍守將姚信,在聽到劉封殺到時,也是立馬開城投降。
姚信其實本身就是漢將,夷人出身,在司馬懿攻打上庸時投降,這一次再降劉封,他也是毫無負擔,想著誰來都一樣,都要用他。
卻不想劉封一入城,只直接翻臉,下令將姚信推出去削了腦袋,人頭懸於城樓之上示眾。
一個見利忘義的裨將,劉封豈會放在眼裡。
當年申耽、申儀兄弟實力更強,都被劉封毫不留情的殺了,更何況一個姚信。
劉封以雷霆震怒之勢,在東三郡再一次殺得人頭滾滾,夷蠻諸部被嚇得瑟瑟發抖,有識趣的不等漢軍來到,就帶著部眾渡江向南遷移,不識趣的,則被鄂煥、冷苞等將直接給滅了族群。
這一次重新佔領東三郡,劉封的想法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蜀漢內部沒有穩定之前,北伐只是一個帛圖上的口號,而在內部漸穩之後,北伐就是主動出擊的訊號。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曾經和劉備提到三分天下的軍事構想,即:“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個兩路出兵的構想,在劉封看來,不可能是各自為戰的單獨行動,只有兩軍協作才能發揮最大的合力。
而從指向的目標來看,長安和洛陽所在的方向,正好在東三郡的正北方和東北方向,要想相互聯動,就必須依靠東三郡來實施。
從漢中到西城再到襄陽,這是一條全程有漢江水路可資利用的線路,利用漢江水道協調東西兩線,無論是傳遞軍情,協調指揮,還是投放軍隊,運送補給,都將會十分便利高效。
對於橫跨了荊、益兩州的蜀漢來說,擁有漢中、東三郡和襄樊,就意味著擁有了可靠的補給,軍事行動就有可以運輸的紐帶,漢軍可以利用漢水航道自由通行,北伐的軍事行動才具有完備的意義和條件。
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