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褐矮星的一面,冬季最低溫度不低於15度,夏季最高溫度不超過25度,溫差只有區區10度。
背向褐矮星的一面,冬季最低溫度降到了0度左右,夏季最高溫度升到了30度左右,冬夏溫差也只有30度,仍然小於地球上的大部分溫帶地區。
為什麼會這樣?
許星辰帶著疑惑繼續看艦娘們的報告。
調查艦隊內的資料分析艦娘們認為,6號褐矮星的軌道距離恆星5億公里,這已經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3.35倍了,本來已經離開了所在恆星系的宜居帶範圍。
如果沒有那顆褐矮星,而將這顆星球或者地球直接放在褐矮星所在的軌道上,會因為整體溫度過低而完全冰封。
應該是巨大的褐矮星星體反射的陽光,加上褐矮星巨大的磁場和潮汐作用持續加熱,配合衛星大氣適宜的溫室效應共同作用,將衛星表面加熱到了允許液態水存在的溫度。
陽光直接照射星球提供的熱量,在星球總的熱量來源中所在的比例相對較小,造成的溫差也就相對較小了。
而褐矮星的星體反射、磁場作用、潮汐作用,以及星球本身的溫室效應,這些額外因素共同拉起來的溫度,本來就受到季節的影響相對較小,又進一步縮小了星球的冬夏溫差。
這些種種因素共同作用,讓衛星表面的冬夏溫差降低到了離譜的程度……
不過作報告的艦娘調查員在報告的最後宣告,這些因素仍然只是沒有準確驗證之前的猜想,要繼續獲取更多資料,繼續分析驗證之後才能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同時,調查員還提出了一件事情,需要許星辰做決定。
行星磁場,是地球人標準的宜居星球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這個磁場其實有個字首“適宜的”。
地球和艦娘們搭建的星球,都有適宜的行星磁場,能夠偏轉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維持大氣層並保護星球表面的生物。
沒有磁場的保護,行星大氣層和水會被逐漸剝離,最終完全喪失變成死寂星球。
星球的磁場如果過於強烈,就會直接殺死周圍的生命,巨行星的衛星面對的都是這種狀態。
褐矮星本來就是一顆失敗的恆星,它的恐怖磁場對於人類而言是致命的。
這個備份文明的人類,或者說是整個星球上的生物圈,以地球生物圈為基礎生成的生物圈,是怎麼儲存下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調查員們申請,直接深入星球表面,調查那些生物的狀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