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東南部的莫爾茲比港,後來成了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首都,現在是屬於澳大利亞的軍事基地,與澳大利亞本土遙遙相對。
如果能夠佔領莫爾茲比港,就能以其為基地和跳板,威懾和進攻澳大利亞大陸,威脅美澳之間的運輸線。
然後進一步奪取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斐濟、薩摩亞等西南太平洋的主要島嶼,全技能徹底切斷美澳之間的運輸線。
這樣就能阻止白頭鷹就無法以澳洲作為反攻基地,將白頭鷹部隊趕回美洲,最終迫使其同意和談。
腳盆海陸軍在之前的南洋作戰中,已經佔領了新幾內亞島的北部。
但是新幾內亞島嶼非常大,島嶼的北部和南部的莫爾茲比港之間,隔著茂密的熱帶雨林和高聳的山脈,沒有現成的大路可以走。
所以腳盆當初就準備發揮自己的島國優勢,想著能不能從海路繞到南部去,用登陸戰奪取莫爾茲比港。
這條繞行的海路需要穿過所羅門海和珊瑚海。
腳盆艦隊和陸軍籌備相關行動的時候,白頭鷹派了艦隊過來干涉,直接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大戰,珊瑚海海戰。
歷史上的在珊瑚海海戰中,白頭鷹雖然損失了列剋星敦號航母,但是這次干涉行動卻成功了。
歷史上的腳盆部隊,在此之後放棄了從海路繞行,登陸莫爾茲比港的方案。
所以珊瑚海海戰的歷史總結評價中,白頭鷹方面是戰術層面失敗,但是戰略上卻成功了,腳盆雞方面就正好反過來了。
然後就發生了中途島戰役,這場戰役被稱為二戰太平洋戰爭轉折點,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腳盆海軍強行開的支線任務。
主線登陸莫爾茲比暫時過不去,那就嘗試在別的地方打上一竿子,試圖用另外的方法迫使白頭鷹講和,結果更加一敗塗地。
然後就只能回去繼續推主線,再次嘗試奪取莫爾茲比港,繼續想辦法乾土澳。
不過歷史上的腳盆軍改變了策略,在中途島失去四艘大型航母之後,他們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渡海作戰,只能嘗試去走陸路。
在新幾內亞東部的山脈北麓,有個村子叫科科達,旁邊有條峽谷小道,可以穿過山脈抵達莫爾茲比港。
腳盆陸軍冒險從這裡發起進攻,引發了知名度雖然不高,但是非常重要的科科達小徑戰役,又稱巴布亞半島戰役。
腳盆軍幾乎完全穿過了科科達小徑,抵達了距離莫爾茲比港五十公里的地方。
但是就在這時候,白頭鷹海軍登陸佔領了位於瓜達卡納爾島的腳盆軍用機場。
瓜島機場就是為了支援攻佔莫爾茲比港行動修建的,是腳盆部隊掌控周邊制空權的關鍵,一旦失去就意味著制空權的喪失。
歷盡艱辛穿過炎熱雨林的陸軍,已經疲憊至極了,如果再失去制空權,到了莫爾茲比城下也難逃全軍覆沒的結果。
於是陸軍不得不放棄進攻,原路退回到島嶼的北部。
負責莫爾茲比港防禦的時麥克阿瑟,他一路從菲律賓跑到這裡,到此為止終於沒有再跑,並且從這裡發起了他的反攻。
之後,雙方圍繞瓜島機場的歸屬,圍繞所羅門海域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持續高強度海陸空大戰。
陸空戰且不說,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場:薩沃島海戰、東所羅門海戰、埃斯帕恩斯角海戰、聖克魯斯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塔薩法隆格海戰。
雙方共損失了3艘航母、2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5艘驅逐艦,以及1298架飛機。
雙方戰鬥過程中打出去的炮彈不計其數,更有大量被擊沉的運輸船直接整船往海底倒彈藥,這讓薩沃島和瓜達卡納爾島之間的海底到處都是鋼鐵殘骸和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