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星辰大致瀏覽了剛剛解鎖的主要科技內容,就馬上透過意識通訊網路通知了聯盟科研機構。
聯盟的各個主要機構,都在網路上建立了專門的頻道,科研體系也不例外,不需要現場專門拉人建頻道。
讓科研艦娘們消化了一下之後,第二天開始重新規劃下階段的科研任務,重新制定下階段的聯盟計劃。
經過簡單的討論之後,大家就確定了當前最優先的科研任務:設計新型球體戰裝,以此為基礎批次生成新的艦娘。
這一輪的新科技,相比原有科技體系,能源體系沒有變化,但是水平上再次實現了顛覆性的提升,當然得儘快利用起來。
幸運的是,球體戰艦技術包中,提供了基本型的球體戰艦模板,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裝備配置側重點,形成不同型別的戰艦戰裝。
經過簡單的討論,許星辰和科研艦娘們就做出來決定,暫時設計四種型別的戰裝:工程建設、科研探索、作戰主力、生產採集。
工程建設艦gc1,主要作用為撕裂、轉移、建造行星、衛星、小行星,深入改造星球環境,調整重力、磁場、板塊大小等。
主要在星系內工作,最重要裝置是大型引力干涉裝置,撕裂和建造行星時,需要多艘艦船配合工作。
科研探索艦ky1,主要功能是超時空跳躍,探索周邊或者遠方星系,具有最為豐富和優秀的生活條件,以適應長期遠航。
具有基本的資源採集、裝置製作、自我修復能力,可以生產固定探測器,投放在被認為價值的天體周圍,持續監控並傳遞資訊。
作戰主力艦zz1,毫無疑問,就是專門用於作戰的艦艇,主要空間用於安裝武器,主要能源用於供應武器裝置和推進器。
太空環境下的作戰方式,仍然處於摸索狀態,目前只能按照模擬方案,把各種裝備全部裝上去,進行對抗性的演習。
生產採集艦sc1,在太空環境下采集小行星、行星大氣、太空塵埃等物質轉化資源,同時具有完善的生產和維修能力。
它們是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和任務的輔助艦艇,可以與其他各種型別的艦船配合工作,完成建設或者作戰支援任務。
這一批戰裝相比以往,啟用了新的編號命名方式,直接以艦種拼音首字母加編號形成,艦體舷號也會重新開始編。
重新編號,因為這一批戰艦的規模,比以往的戰艦再次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球體戰艦技術包中的基本型號戰艦模板,是個直徑1000公里的球,這規模放到太陽系裡面,能排進衛星榜的前二十了。
它已經可以稱之為星球級艦體了。
在過去的五年裡面,聯盟科研艦娘在許星辰的球體戰艦基礎上,再次放大設計了兩個級別的太空球體戰艦。
這個太空戰艦被編號為0590.1和0590.2,它們的直徑分別是10公里和50公里。
許星辰仍然都能夠輕鬆帶起來,所以這兩極戰艦仍然沒有打到許星辰的極限。
只是艦娘們當時的科技水平,已經設計建造不出更大規模的了。
當戰艦體型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是單純的堆砌能夠實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