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星辰帶著老婆孩子去食堂吃了飯,下午一起去參觀這邊的環境改造工地。
艦娘抵達四號行星之後,繼續維持並加大原有環境改造幅度同時,開始執行新的環境改造方案——直接除冰。
四號行星環境改造的核心方向,始終都是要提升星球的整體溫度。
但提升溫度就會導致冰蓋在融化,冰蓋融化的時候就吸收空氣中的熱量,進而導致周圍環境降溫。
原有方案給星球大氣提供的熱量,很大一部分都被冰蓋吸收掉了,導致星球升溫緩慢。
同時,海量的冰層融化,還會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
地球的末次冰期結束後,大量的冰川融化之後,直接導致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海岸線大幅度後退。
四號行星覆蓋全球的冰蓋體積,比地球冰期的冰川體積至少要高一個數量級。
如果所有的冰蓋全部融化,四號行星的海平面可能會上升三百到五百米。
而艦娘們的軍港、基地、城市,正常情況下都是會建造沿海地區的。
如果放任海平面上升,要麼把軍港修在幾百米高的山頂上,要麼直接放棄海岸線去內陸建造城市……
針對這個情況,艦娘們規劃準備了兩個方案,避免冰塊繼續吸收熱量,減少冰塊直接融化變成海水。
首先是修建更多的資源轉化裝置,直接將冰塊轉化為資源,儲存在軍港和太空基地的倉庫中。
然後,想辦法把冰塊弄到星球之外,弄到太空中去,最好是在太空中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個冰衛星。
稍微規劃冰衛星的排列和角度,用冰面反射更多的陽光到星球表面,反過來給星球加熱。
這個計劃可謂是一舉兩得,但問題來了,怎麼才能把海量的冰送到太空中去?
科研艦娘們設計了兩個方案。
首先是扔出去。
修建大型的可以移動的能量投射裝置,持續不斷切碎和採集冰塊,直接加速投射到太空中去。
這些裝置建成之後基本上都可以自動移動和工作,艦娘們只需要規劃好採冰路線就好了。
不過這種裝置主要用在陸地上的平原地區,在地形複雜的山區裡面需要大量艦娘配合才能工作,冰層較薄的海洋上也不適合。
針對這些區域的冰,艦娘們提前根據周圍的地形,構建大量的湖泊或者說水庫,讓融水匯聚成內湖內海,而不是直接流走入海。
然後裝運出去。
組織一批艦娘,更換專門設計的半潛平板運輸艦艦體,裝運冰塊到太空去拋棄。
這個方式只能用在海上或者沿海地區,因為艦娘在陸地上沒辦法展開艦體。
四號行星海洋上的冰層體積,大約有918萬立方千米,也就是9180萬億立方米。
兩極冰海區域可以留下一部分,但是相對有限,大部分都得扔出去。
專門設計運輸艦體容量約64萬立方米,理論上需要140億次以上才能輸送完畢。
但是運輸艦艦體其實是半潛浮船塢,結構是個近乎正方體的方盒子,周圍面板可以拆卸,所以不需要把冰蓋切塊再慢慢裝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