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幸運的是,人類的祖先只刪掉了紅色感光細胞,而貓和狗的祖先全刪了,它們的視野至今都是黑白的。
同時,為了更好的感應光線,很多哺乳動物的眼睛,都有一層反光層,這也是“鈦合金狗眼”的來歷……
當恐龍寄了之後,人類的祖先開始了白天的樹棲生活,同時植物開始結出果實,成熟的果實通常都是紅色的。
人類的祖先恰好不能分辨紅色,全體都是紅色色盲,遇到果子只能咬一口試試,它們迫切的需要區分紅綠顏色……
但是刪掉的東西無法再加回來……
所以人類的祖先尋思了一下,把一部分綠色感光細胞,改造成了紅色感光細胞……
能看見紅色了,但是並不特別準確,對於顏色感知能力,明顯弱於鳥類從恐龍時代傳承的原生三色眼,關鍵還有後遺症。
控制綠色感光細胞發育成紅色細胞的基因,如果在發育的過程中表達不準確的話,個體就會直接返祖變成紅綠色盲。
然後,魚類的祖先,脊椎動物的祖宗,脊索動物時代,基本上就是蟲子一樣的東西,在海洋中是個徹底的弟弟。
平時把半邊身子埋在沙子裡,留下半邊身體在外面,眼睛長在後腦勺上,朝後看周圍的情況……
進化到魚類之後,為了方便活動要調整眼睛的方向,從後腦勺上挪到正前方。
這個過程可是非了很大一番功夫,而且還走了一條非常坑爹的彎路。
理論上講,把後腦勺上的眼睛,以逆時針方向旋轉一百八十度,在讓腦子搞個畫面映象就行了。
但是祖宗們不是這麼幹的,它們直接把眼睛原封不動的,從後腦勺平移到了正前方。
這時候眼睛的開口方向,當然還是朝後的,也就是朝向身體內部的,這樣當然看不到身前的東西。
所以它繼續做第二步調整,把近似杯子形狀的眼睛,像是脫襪子一樣從裡面向前翻到外面,這樣開口朝向前方了。
但是,這樣內外翻轉之後,原本在眼睛背部的視覺神經,就變成了眼睛前方,從眼睛裡面伸出來了。
想象眼睛裡面垂著兩根繩子,繞個圈連線到後腦勺上的形象,就像老太太戴的有繩子的老花鏡一樣。
同時,視覺神經跑到了感光細胞前面,光線不是打在感光細胞上,而是打在視覺神經上,看東西跟皮影戲一樣。
於是,祖宗們開始了第三步調整,把視覺神經削薄,變成透明的,讓光線可以穿過視覺神經,打在感光細胞上。
這東西就是視網膜……動物世界最脆弱的視覺神經……視網膜脫落了解一下……
這還不算完,視覺神經還要傳到腦子裡啊,不能在前面繞一圈啊。
第四步調整來了,把視覺神經反過來,在視網膜和感光細胞上開個洞,直接傳到後面的腦子裡面去。
成功倒是成功了,但是視網膜和感光細胞層上的這個洞,就在人類視野中形成了一個盲點,一個物理盲點。
這些想一出是一出的湊合操作,導致限制人類的眼睛看顏色不準確,看到的畫面不完整,視野還是多次映象反轉的……
既然硬體如此的湊合,那就只能依賴“後期”了,也就是讓大腦進行修補和調整,或者說是“後期合成”。
不知道是這坑爹的素材,倒逼人類的後期處理(腦補)能力不斷進化,還是因為擁有強大的處理能力,才能支援這些坑爹操作。
谷釹
反正人類最終是湊合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