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導致變後掠翼相對傳統翼型的直接優勢越來越小,已經無法抹平可變翼增加的死重所導致的劣勢了……”
許星辰說的比較委婉,但是小傢伙還是完全理解了許星辰的意思。
作為航母的她,其實在擺弄飛機的時候,就已經感受自己隱約感受到了。
新時代的全數字電傳飛控,加上智慧化的輔助控制系統,配合翼身融合體、升力體、全動舵面、可動邊條翼、遠距離耦合鴨翼等各種設計方案,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支援下不斷融合加持,大幅度的擴張了不可變翼型飛機的優勢區間。
變後掠翼的最典型優勢能力範圍,被不可變翼型飛機透過技術手段逐漸覆蓋掉。
可變翼型的翼盒等必要配套設施的死重,卻無法透過技術手段大幅度的降低,最起碼降低不到機翼摺疊結構的重量以下。
同時可變翼型的掛載能力,相比不可變固定翼型有著天然的劣勢,也導致它們在後冷戰時代追求的多用途能力上存在先天的劣勢。
於是,可變機翼設計,在資訊科技不斷發展的後冷戰時代,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usn對於可變翼有著難以理解的執念……
小企業安靜了幾秒鐘,表情苦苦的再次追問,或者說是尋求確認和死心:
“所以,f14這種變後掠翼設計,已經提前被排除在選擇範圍之外了嗎?
“不可變翼型飛機在新技術的支援下擴大了優勢範圍,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現在的技術,繼續放大可變翼的優勢啊!”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大型機器人在實戰是廢物,但是總有人試圖透過超級黑科技,讓它們獲得實戰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你有那些超級黑科技,為什麼不用到更有效的飛機、坦克上呢?
同理,如果有新的技術可以給可變翼行減重,為什麼不用來給不可變翼型減重呢?
雙方都用同樣技術極限減重之後,帶翼盒和驅動結構的可變翼仍然完敗。
不過許星辰看著小傢伙的表情,就不由得一陣心軟,同時自己對於可變翼這種東西,也是有著潛在的喜愛的……
所以短暫的遲疑了幾秒鐘之後,許星辰稍微改變了一點計劃:
“正式新隱身艦載戰鬥機,仍然是採用常規佈局或者配合鴨翼佈局,位於最優先研發地位。
“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利用設計新戰鬥機時形成的技術,在f14的基礎上研發同樣翼型的隱身戰鬥機。
“也就是類似natf那種形式,不過我們不能主動傾注過多的資源和人力,只能利用閒置的科研資源……”
許星辰的意思是,自己設定好科研方案,放進自動科研槽裡面,讓它自動去跑,不花費戰利品加速,也不用科研人員主導。
這樣研發雖然慢,但是終究也是能出東西的。
小企業沒有完全沒有明白這內在的邏輯,但是隻要確定了許星辰會繼續搞可變翼飛機,那就已經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