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放棄追求高超音速,只是作為一種輔助的發射和投送裝置,用在不追求打擊力度的地方,或者民用方面。
比如,它實際上已經在消防隊伍中用上了,用來向火災區投送滅火劑。
這種就是屬於送到地方就行,而不需要打擊力度的應用,滅火彈出膛的瞬間都沒有音爆,說明速度不超過音速。
用電磁發射投送,比傳統火炮發射,要安全和節能的多。
主要原因是電磁發射的力量可以“無級變速”,不是傳統火炮那樣,只能用增減發射藥包,來確定幾個大的刻度。
而且低功率電磁發射,是沒有炮口的火焰風暴的,在消防上而言更加安全。
把自己手中這個早期電磁炮,轉化成發射滅火彈的電磁發射裝置,顯然是沒有任何難度的。
問題是,怎麼真正作為“炮”用在軍事上?
也就是至少達到傳統火炮的威力,然後儘可能的追求電磁炮的理想,實現七倍音速以上的“高超音速”打擊。
把艦娘科研體系的能力加持上去的話……也許……沒準……大改能行吧……
電磁炮這種東西,是對於未來技術路線的摸索,是仍然不確定是否可行的方向,除非直接相關人員,都很難有深入的瞭解。
許星辰就嘗試著,以這個測試版電磁炮為基礎,設定科研方案,用系統的模擬功能給自己檢查,確認自己的目標難度。
首先檢查追平傳統火炮威力的要求,結果很快就得到了“可行”的結果,以及“普通”的研發難度。
這讓許星辰稍微有些疑惑,於是就仔細檢視了一下說明。
模擬結果中,有一些非常簡單的計算,可以直觀的看到基本邏輯,然後再圍繞這些計算結果模擬現實情況。
現代的155毫米火炮,炮彈重量通常在50公斤左右,炮口初速大致在900到1100米每秒。
按照折中的1000米每秒計算,炮口動能大約是25兆焦耳,而當前的測試版電磁炮,已經可以穩定維持32兆焦的炮口動能了。
至於能量供應也不是問題。
25兆焦差不多是7度電,就算是按照現有的,75%的能量轉化率,也只需要9.3度電。
許星辰艦隊現在通用的燃氣輪機,GT25000經過了新一輪的改良,增加了間冷迴圈變成GT25000IC,最大輸出功率也直接提升到了4萬千瓦,相當於5.44萬馬力。
每一臺燃氣輪機加上發電模組,每一分鐘的最大發電量超過660度,理論上可以供應70次發射所需的能量。
實際上這個科研任務本身,還會把電磁炮的能量利用率提升到90%以上。
那麼一臺GT25000IC燃氣輪機發的電,就可以支援155毫米的電磁炮,每分鐘發射86次。
同時,在與傳統火炮同樣的炮口動能下,憑藉比傳統火炮更加均勻的加速過程,讓電磁炮對炮彈的要求比傳統火炮更低一些,所以這種傳統火炮威力的電磁炮,炮彈的研發也不存在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