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使用者拿不到貨,他們急得乾瞪眼也沒有辦法。
畢竟哪家手機廠商,不想多賣貨呀?
可惜受縛於價效比,給他們的供貨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小米的價效比收穫了一大批粉絲,但是也因為價效比,少賺了很多錢。
少賺錢,他們就不能把錢砸在技術上,而且也無法有足夠的利潤,開自己的代工廠。
價效比是受到使用者歡迎的利器,但是在利潤上,卻是對他們的一種束縛。
成也價效比,敗也價效比。
所以沈益做手機,目前根本沒有做價效比手機的打算。
就算打算賣1000塊錢的手機,他也會決定能否賺到錢的,在這個手機廠商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賺到錢然後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賺到錢,他就能夠有更多的錢投入研發。
價效比,需要在有錢之後他再玩,不然小米的坎坷歷史就是他的倒影。
沈益在英華達下了一些訂單之後,又去找了其他的代工廠,畢竟他想要線下供貨,也想要線上供貨。
這就需要備很多的貨,至少60萬打底,計算起來成本也並不算太貴。
他手中的現金完全可以支撐,甚至還綽綽有餘。
那些供應鏈有的是可以先付定金,然後等手機廠商把貨賣出去,到了款期直接收款的。
不過他們收定金也收的很高了。
畢竟已經被國內的那麼多盜版手機廠商給坑怕了,如果謹慎合作之後遇到的合作伙伴還是和盜版手機廠商一樣坑,那麼這個行業就變得更加嚴峻。
沈益手上的現金完全足夠用,他旗下的其他專案一直在源源不斷的給他提供現金。
尤其是馬克湯姆那邊的遊戲空間,賺的錢是越來越多了。
根據他們的推測,2011年上半年應該就能收入7億石油幣。
這是個什麼概念?
經過前些年的經濟危機,石油幣兌諸夏幣的匯率逐漸的降低了,現在是接近7:1。
也就是說上半年就能收入49億諸夏幣,如果今年全年的話,那應該就是100億諸夏幣。
這種情況,靠著美利堅遊戲廠商身上薅下來的羊毛,養活了沈益的手機企業,簡直是太滋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