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美暑期檔即將結束,無數媒體都篤定的認為,今年的影片排行已經出爐,後續很難再有其他影片,能夠達到讓人驚喜的成績。
“別急著下定論,現在說這些還太早了。”
華納製片廠攝影棚內,當查爾斯羅文也用同樣的語氣,篤定的認定《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票房地位,沒有影片可以撼動時,韋恩卻一反常態的搖了搖頭,別人都認為他是在謙虛,可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後面還有什麼在等待著這個世界。
看似就像媒體說的那樣,今年的暑期檔只有頭部電影票房出彩,並沒有之前那些年龍爭虎鬥,好電影每週都出現的盛況,可其實呢,遠遠不是媒體所說的那樣。
只是因為今年暑期檔開端,就出現了註定會大火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與《侏羅紀公園2》,讓很多影片都不得不選擇撤檔,更換上映檔期。而這些大投資大製作的影片呢?幾乎全都自以為是的放到了十二月份。
這就造成了,直到今年年底的十二月份,又會出現令人驚訝的強烈競爭,就算拋開卡車司機撞碎世界的大船,照樣還有什麼《心靈捕手》、《盡善盡美》等影片展開對院線市場的衝擊。
“溫哥華外景地我和吉爾莫看過了,完全符合取景要求。”
製片人查爾斯羅文看韋恩並不怎麼想聊有關票房的事,索性略過了閒聊,直接談起了這次和副導演勘景的經過。“按照你的要求,加拿大所有的外景地,都用於影片取景,主要拍攝地點放到洛杉磯華納製片廠內進行,以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綠幕拍攝。我和吉爾莫這一圈都看過了,加拿大那邊的取景地完全沒有問題,也和當地市政部門都取得了聯絡......”
幾人邊走邊說,當來到攝影棚一角時站住了腳,在幾人面前,影片主角詹姆斯弗蘭科站在一塊綠布前,身上貼滿了各種捕捉感測器,正在隨著工作人員的指揮,做著之後影片拍攝所需要的特殊訓練。
而他身上的這套裝置,就是所謂的動作捕捉感測器,這項技術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大熒幕上,被影迷和普通人所熟知,應該是《魔戒》中的咕嚕,然而,其實動作捕捉,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經大範圍出現在好來塢了。
《魔戒》裡面的咕嚕,或者《阿凡達》裡面的人物,遠遠不是最先利用這項技術的電影,第一部運用這項技術的好來塢電影,其實是迪士尼在1939年上映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在隨後的這些年當中,迪士尼也在自家的動畫長片中,不斷的小範圍使用這項技術。
而在《閃電俠》籌備之初,韋恩就派人聯絡了Motion Analysis(美國魔神)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1982年,屬於動作捕捉領域的先驅。得到回覆後,他才做出了影片主要鏡頭在洛杉磯拍攝的決定。
其實這方面的想法,來自於影片《鋼鐵俠》第一部,由於《鋼鐵俠》的突然爆火,其拍攝過程也早就被網友扒了出來,尤其是小羅伯特唐尼穿著感測器,在綠幕前作出的各種動作,最後呈現在大熒幕上的,就成為了各種飛天、打鬥的特效。
“你又在開創好來塢新的製作模式,韋恩。”查爾斯羅文看著訓練的詹姆斯弗蘭科,轉過頭低聲感慨道:“在你之前,從沒有人會將黑色電影當做主流,從沒有人敢如《蝙蝠俠:黑暗騎士》那樣,用一個反英雄當做主角,現在,你又走上了技術領域的先驅,不過,這次可與你的製作風格差的有些遠。”
眾所周知,不管媒體怎麼報道韋恩的影片,也不論他的影片,在商業市場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績,在圈內資深人士的心中,韋恩都嚴格的屬於傳統的學院派,甚至苛刻的說,他算的上是老派導演中的一員,與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這樣的時代先驅技術流,有著本質的差別。
這才是他給電影圈留下的最深印象,畢竟他的電影,不管有多麼賣座,從來都不是視聽盛宴的爆米花,一直以來都是以講故事打動人。而這次《閃電俠》啟用動作捕捉等技術,拍攝主要特效鏡頭,顯然與他之前的拍攝方式,有著明顯的差別。
“別給我貼標籤,查爾斯。”韋恩笑了笑,帶頭離開了訓練區域。“我從不是特定的某一型別導演,對傳統的膠片也並不痴迷。從當年的《忌日快樂》開始,在我這裡,唯一能影響到我製作風格的,就只有票房!”
這才是最讓所有身邊熟人想不通的事,外界對韋恩作品的分析評價都沒有錯,可偏偏他的出發點,從一而終都是市場成績,到現在,依然有很多身邊的熟人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