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蝙蝠俠:黑暗騎士》屢破記錄的今天,這樣的討論再次喧囂日上。經過我們仔細調查分析後,可以肯定地說,這部影片百分百會超越《小丑》和《侏羅紀公園》這兩座大山,成為新的影史票房之王!不是似乎,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後出現的各種資料,並不是什麼秘密,如果有心分析的話就會發現,《蝙蝠俠:黑暗騎士》從上映到超過《阿甘正傳》的總票房,實際上只用了完整的一週時間而已!這種情況的出現,代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院線放映模式在不知不覺間,隨著時代出現的巨大變化。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兩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暑期檔開端,《蝙蝠俠:開戰時刻》公映的五月份中旬。其實從那時起,電影工業就出現了變化的開端。從八十年代初到現在,一部電影上映幾周後才能拿到千萬美元級別的票房,這幾乎成為了院線市場中大家都默許並遵循的規則。
而就因為大家都清楚的這個規則下,基本上只有那些大投資、大製作,上映後取得好口碑、堅挺票房的電影,才能在院線市場中長時間放映下去,然後用最少半年,最長一年多的超長放映時間,慢慢積累到讓人滿意的票房成績。
可是,自從個人風格化濃重的導演韋恩格林伯格,在自身拍攝風格大成、達到電影大師的水準後,《蝙蝠俠:開戰時刻》當年正式公映開始,就已經在無形中打破了這種規則。只是其後他又迴歸本心,在96年拍攝了一部相對小眾的《無間行者》,才讓這樣的情況沒有連續大範圍的出現。
時隔一年後,韋恩格林伯格再次捲土重來,再次用《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商業與藝術結合到完美的影片,打破了好萊塢一直都在遵循的運作體系。他用一部部DC漫改超級英雄大片,讓製片廠、發行公司到院線公司甚至觀眾們,都失去了一直存在的耐心!
尤其是這部《蝙蝠俠:黑暗騎士》,從上映兩個週末取得的票房中我們就能發現,不僅僅是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就連院線公司和觀眾都把觀影重點,放到了影片上映的前兩個週末。這就能解釋,為什麼這部影片只上映了十天時間,就收穫了接近4以美元的票房。
或許隨著更多DC漫改超級英雄的上映,人們就會習慣這種一部電影上映兩週甚至一週時間,就能收穫影片總票房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二。這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又一次改變,引爆這種改變的源頭,就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就是韋恩格林伯格!現在來看,誰也不知道這種改變是好的,還是壞的。
但只論現在的這部《蝙蝠俠:黑暗騎士》,這樣的改變絕對是好的,這部電影夾在好萊塢電影工業改變前和改變後的中心點,不僅僅用兩個週末,就拿到佔據總票房一半乃至三分之二的數字,還會延續之前那些年的規律,在院線市場中待上六個月到一年以上!
這才是我們分析這部電影,會在總票房上超越《小丑》和《侏羅紀公園》的主要原因,韋恩格林伯格既1993年用《小丑》,撞碎全球無數對好萊塢封閉的市場大門後,又一次用他獨特的黑暗史詩,正在徹底的改變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生態!”
合上雜誌後,韋恩的腦子裡久久都不能平靜。哪個時代都不會缺少高瞻遠矚的聰明人,而只要讓這些聰明人擁有了必要的分析條件,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弄潮兒。
相比這些只用一點資訊,就能分析出之後好萊塢十幾年後運作走勢的傢伙,他深深的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天才,尤其是和這些人相比,天才兩個字簡直就是侮辱。
沒錯,韋恩的這部《蝙蝠俠:黑暗騎士》,票房走勢就如同十年之後的好萊塢一樣,也可以說這部電影,非常有可能讓“急功近利”的運作模式,提前幾年時間到來。
別的他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是那部開創漫威宇宙的《鋼鐵俠》,他記得十分清楚。這部電影五月份公映,十月份下檔,僅僅用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就收穫了08年的年度票房榜第二!這部電影也是好萊塢商業模式改變的最好例子,五個多月的上映日期,短時間內在最多的影院上映,快速賺夠票房,然後果斷的撤離院線市場,趁著電影的影響力還在,立即發行電影dvd,讓那些觀看電影新鮮勁還沒過的影迷買單,同步發行的還有種種電影周邊,儘可能的短時間掏空影迷的口袋。
這才是韋恩最熟悉的好萊塢電影運作規則,而這個規則,與九十年代動輒一部電影上映時間一年以上,然後再慢悠悠的賣出各種授權,最後在發行錄影帶的策略完全相反,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急功近利。
“格雷頓卡特......”
小聲叨咕著這篇文章結尾處的主編名字,韋恩再次點燃了一支香菸,這個人的這篇文章,讓他剛剛因為《蝙蝠俠:黑暗騎士》打敗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所產生出的一絲驕傲情緒,被狠狠的按在了地上摩擦。
這些時代中的佼佼者、聰明人偶然間的一閃而過,每次都能讓他意識到自己只是個勤奮的普通人。
“格雷頓卡特,91年加入雜誌《名利場》。”
聽到嘀咕聲,尼娜第一時間翻開了自己隨身的本子,這上面幾乎包括了好萊塢所有知名從業者,製片公司、發行公司、媒體行業的高層人員資料。“這幾年時間裡表現十分出色,《名利場》傳奇總編蒂娜布朗取得的成就,至少有一半他的功勞,今年蒂娜布朗正式出走,他剛剛成為《名利場》雜誌的掌門人。”
說完“啪”的一聲合上本子,助理小姐抬頭推了推眼鏡,看向對面的自家老闆,繼續說道:“格雷頓卡特前一份工作是《紐約觀察家》雜誌的主編,這個人十分低調,更加具體的資料,在圈內幾乎沒有什麼流傳。”
默默的點了點頭,韋恩記住了這位《名利場》的掌門人,這傢伙對好萊塢的分析,對娛樂行業的走勢理解,就註定以後會帶領《名利場》走向更高,非常有可能讓這家雜誌,坐上全北美最暢銷雜誌的寶座。
“咔,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