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耽誤你一分鐘,填寫一份影片評分嗎?”
“no,你自己寫上好了,我選擇C!”
神殿大劇院這邊放映結束後,劇組主創們已經去參加新聞釋出會了,影迷們派對走出影院時,環球影業的調查人員,正挨個分發調查問卷。
顯然這份工作不像平時那樣好乾,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影迷們,根本沒有掩蓋失望的情緒。
走在影迷中間有兩位特殊的嘉賓,《紐約客》的影評人大衛登比,和《洛杉磯時報》的影評人肯尼斯圖蘭,兩人也發現了隊伍前面的的情況。
“環球影業這次要失望了。”肯尼斯圖蘭一邊往前走,一邊搖著頭低聲說道:“他們把所有人的期待拉的太高了,沒想到影片卻是這樣一部四不像。”
別說這些不滿意的影迷了,就連他也覺得自己的內心充滿了後悔,看了一部花大價錢只要出來的爛貨,沒給他帶來一點驚喜,還真不如去參加《駭客帝國》的首映。
“也不能完全這樣說。”
同位年輕一代的知名影評人,大衛登比與肯尼斯圖蘭很多觀點都有相似之處,沒有處在同一座城市就沒有衝突,所以二人關係還算不錯。
聽到對方的評價後,他同樣壓低聲音,說道:“片子的特效場面其實對得起這個投資,可太過刻意模仿蝙蝠俠,又沒有與之相比的故事支撐,所以會給人四不像的感覺。”
其實他說的已經算是客氣了,整部電影為了營造出黑暗嚴肅的主題,特意把羅伯特布魯斯班納博士拍的苦大仇深,很多莫名其妙的做法,顯得太過刻意了。
而這樣努力想去模仿蝙蝠俠,還達不到對方的高度,就造成了目標群體不明朗的尷尬境地。
“喏,就像現在這樣。”大衛登比向前努努嘴。
排在他們前面的是三男二女五位影迷,能看得出來,這幾位年輕人是一起來的。環球影業的調查人員,正一張張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
“好吧,影片和我想象中差的太遠了,所以我選擇B。”一位白人男孩,邊吐槽邊把問卷塞了回去。“我想看的大場面和影片中不同,哦,不好意思,後面我無聊的睡著了。”
“B,我也覺得影片很怪異。”
“我也選擇B。”
“那我給A好了,至少那些特效還挺真實的。”
最後一位女孩的選擇,讓調查人員眼前一亮,收回問卷後,問道:“那你會推薦朋友來看這部影片嗎?”
“no!絕對不會。”女孩搖了搖頭,臨走前大聲說道:“因為我根本沒看懂導演想要幹什麼,電影給人的感覺很怪異!”
出了影院大門,肯尼斯圖蘭和大衛登比一起,向著環球影業包下的酒店走去,兩人都不是普通影迷,影片為什麼會給人這種感覺,大概原因兩人都想到了。
正常來說,一部投資上億美元的大製作,想要實現預期中的票房成績,從影片開始正式立項時,就已經該做過了市場調查,確定了受眾或者說目標人群。
然後等影片製作完後,發行公司會進行必要的,與影片相輔相成的宣傳推廣,目的就是告訴潛在的目標觀眾影片資訊,拿出吸引他們的宣發策略,引起這部分群體的好奇心,等影片上映後去買票觀看。
所以綜合來說,《綠巨人》這樣的大投資專案,必然會經歷不止一次市場調查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