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魏文魁> 第二十三章、幼平奮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三章、幼平奮威 (1 / 2)

曹操北歸之際,南征大軍正在圍攻丹陽郡治宛陵。宛陵又名宣城,孫策時代曾命孫權為守,遭逢山賊,幾乎不免,幸為周泰所救。此後即修繕城堞,鞏固防禦,僅數年間面貌便即煥然一新。

此際鎮守宛陵的乃是孫權堂兄、奮威中郎將孫瑜孫仲異,署為丹陽太守。孫瑜善撫人心,士卒盡皆樂為所用,故此兵將雖寡,仗著城池牢固,竟然阻擋住了曹軍前進的步伐,一連十日而不能拔。不過宛陵失陷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孫瑜多次遣使破圍而出,去向孫權求救,可惜孫權手裡的兵馬本來就不多,還得防著魏延以如皋島為基地,在吳縣沿岸登陸,就算三五千增援之卒都抽不出來——若少於三五千呢?那不是給曹操送人頭去的嘛,派了爭如不派。

所以孫權只得傳告孫瑜,要他尋機放棄宛陵,突圍東歸。孫權如今能夠做的,就只有聚集各地遊散兵馬,集中在吳郡境內,尋有利地形與曹操打最後的決戰,以期死中求活。

然而曹軍勢大,將宛陵城團團圍住,除非孫瑜棄軍孤身而逃,否則哪兒突得出去啊。於是孫瑜召集屬吏饒助、顏連、馬普等,歃血而盟,誓以死守:“宛陵若失,丹陽必喪,敵乃可長驅吳會也。今我等若能持之月餘,北人不耐江南溼冷,或將疾病,其氣若挫,吳會可全。但主上得安,雖死何憾?!”

孫瑜的預算是有一定道理的,江南地區的氣候雖然普遍比北方溫暖,但過於潮溼,冬季溼冷。北人很難習慣,極易染病。比方說太史慈就在宛陵城下病倒了,連日高燒不退,曹操只得下令將其北輿至春谷安養。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北軍氣勢洶洶殺來,倘若在並非敵方最後基地的宛陵城下就一停一個多月,士氣必然受挫,而且爭取了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也能使孫權在吳郡的防禦體系更趨完善。所以孫瑜豁出命去。打算就在宛陵這兒牢牢地一直釘到死!

曹操向群僚問計,賈詡提出來:“丹陽多賊,或可招撫而任用之。”丹陽這地方民風剽悍,素來就出強勁的步卒,但是能打是一方面。不服統治就是反過來的另一方面了,包括漢民和山越,到處依山立寨,以抗拒租稅和兵役的徵發。賈詡的意思,這票傢伙未必難打,但問題數量太多,咱們這會兒還沒空理會,那麼不如嘗試著變廢為寶。赦免他們往日之罪,加以安撫,拉攏他們來打孫家呢。

終究朝廷的爪子已經很多年都伸不進丹陽啦。這票山賊、豪酋,十多年裡一直在跟孫家打——敵人的敵人不見得是朋友,但肯定可以利用。

於是乃以諸葛孔明為使,前去招撫歙縣安勒山的金奇、烏聊山的毛甘,以及黟縣林歷山的陳僕、祖山等,大小二十餘股豪強。許以名爵及申不徵之意。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就頗擅言詞——雖然“舌戰群儒”乃家語,但他確實渡江去遊說過孫權——這條時間線上又在是勳門下就學數年。然而是勳能教他什麼?除了講論經義,也就只能教他詭辯術了。近日已有青出於藍之勢。

因此在諸葛亮的遊說下,最終大多數魁酋都表示願意歸從朝廷,陳僕、祖山更親率三千餘眾北上與曹軍相合,並且聯絡長年來隱藏在宛陵城內窺伺動靜的同黨,順利開啟了宛陵的大門。

不過這個時候,曹操已經離開了江北的歷陽,返回許都去了。他始終都未曾親自渡過長江,本來對江南的戰事就是遙控而已,至此乾脆徹底交給了夏侯惇負責。正因為諸葛亮的遊說卓有成效,加上賈詡又將是勳“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八字認作良謀,所以曹操才放心北歸,並且在處理完許都的事務以後,打算轉道而西——江東,我就不再親自去打啦。

曹操北歸後的第六日,堅守了近一個月的宛陵城終於被破,饒助、顏連奮戰而死,孫瑜、馬普皆被俘虜。夏侯惇將孫瑜裝入囚車,押往許都,隨即便打算以宛陵為後方基地,全軍向東,殺去吳郡。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後方示警。原來程普、黃蓋等將率領彭蠡水師,連日來不計傷亡地衝擊曹軍水寨,想要殺開一條通路來增援下游的戰事。然而魯肅在擊破朱治以後,即率主力西歸,重與蔣濟相合,牢牢地封死了南軍的入江通道。連日激戰,南軍船隻傾覆、焚燬者甚眾,程普等沒有辦法,最後只得橫下一條心——咱們乾脆棄舟登岸,腿著去增援東方吧!

水師上陸,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倘若沿江而東,恐為魯肅水師側擊,損失必大;若自南方繞行,不但迂迴甚遠,而且豫章郡內丘陵密佈,道路難行,很可能等跑出山去,根本就已經打不動了……

然而程普等人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了,難道就眼睜睜地瞧著曹軍殺進吳郡,俘虜了孫權,到時候咱們再被迫棄甲投降嗎?

悍將周泰自請率偏師以為疑兵,夜行曉宿,爭取躲過魯肅水軍的襲擾,沿著長江南岸一路向東,讓程、黃等將率主力繞至鄱陽,從群山中殺出一條血路出來。

疑兵之計雖妙,卻瞞不過魯肅和蔣濟,他們急忙遣使乘船東下,去稟報夏侯惇——敵眾數千沿江而來,而其主力,料自南方山嶺間繞路,乃欲往救宛陵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