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好之後的下一道工序,是精梳。
這一套工序比織布機的技術含量還要高,由好幾臺機器組成,機器之間用傳送帶連線組合。
這套工序整合了烘乾梳理等等工序。
亂糟糟的麻纖維,透過這道工序出來之後,就變成了一根根長長的七八成乾的麻條。
麻條的長度,機器不停,也不人為剪斷的話,可以是無限長。
這個麻條,便可以直接上紡紗機紡紗。
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人工績麻。
這效率,一下子提高了無數倍。
紡紗機,葉青直接製作騾機,也叫走錠精紡機。
這個機器效率高啊!
雖然珍妮紡紗機效率也不錯,對部落來說,是足夠的,製作起來,也簡單的多。
但是,它還是靠人力。
人力,是部落最缺乏的。
葉青製作的所有機器,都是以節省人力為目的。
有水力不利用,用人力,豈不是傻了?
雖然,騾機制作複雜了很多,但在葉青金手指下,也都不是事。
這是比珍妮紡紗機效率還要高出幾十倍的機器。
葉青製成的騾機,一次性可以紡400個紗錠。
同時紡400根紗啊!
即便騾機運轉速度和族人操作手搖紡紗機一個速度,那也是相當於400個人力啊。
而實際上,現在麻纖維經過精梳了,不需要績麻,騾機的運轉速度,比手搖紡車,快出好幾倍,並且質量比手工還要好。
最最重要的是,這臺機器,不知疲累,不知飢餓,水庫水不幹,就可以不停地連續運轉……
這……產量高的沒邊了。
比全部落所有族人一起紡紗,還要快不知多少倍。
所以,有這一臺紡紗機就足夠了。
部落的婦女,可以告別手工紡紗了。
去年製作的腳踏紡紗機沒什麼用了,只能是留著以後做一些手工工藝品了。
看著這些用不上的腳踏紡紗機,阿杏等婦女,很是感嘆,部落的變化太快了。
腳踏紡紗機,她們才剛適應,還沒有熟練呢,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