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足夠的繩子,葉青讓族人開始大量織網。
狩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網。
稻田裡的稻子沒指望了,部落倉庫積存的稻穀留出種子之後,也就沒有多少了。
必須解決食物問題。
兩百來號人的食物問題,以前的那種零散的小打小鬧的狩獵是不行的。
必須大規模地進行。
而捕魚,是既安全又高效的獲取食物的方式。
因此首先織的網,是漁網。
部落周圍的水域葉青觀察過,東邊是雷澤,是一個非常大的湖,沒有走上一圈,他也不知道到底多大,反正一眼望不到邊。
南邊有一個小湖,方圓幾十裡,不是很大,站在湖的北岸,可以看到南岸遠處的山脈。
這個湖,叫風渚。
還有一條不到百米寬的小河,從西北方向,也就是北山和西山兩片山脈的交接處流出,呈L形向南繞過部落,流進風渚,再從風渚流出,然後流進雷澤,這條河就是一根藤,風渚就是藤上的一顆葫蘆。
這條河,叫渚水。
其他水窪、河溝也是甚多。
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澤國。
渚水、風渚、雷澤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河溝中,魚很多,很大,十斤往上的鰱魚、鱅魚、青魚、草魚多的是。
之所以族人捕獲不到足夠的漁獲,那是因為方法不對啊。
族人打魚,採取的是撒網的方式。
這樣的捕魚方式效率太低。
族人的漁網是麻繩編織的,浸水後會變得很沉。
這就決定了網不可能太大。
大了人擲不動啊。
魚在水中是很靈活的,撒網入水,水面搞出動靜,水下,那些大魚,尾巴一擺,瞬間竄出幾米遠,一下子就逃出網的範圍。
所以族人打到的魚,小魚多,大魚少。
葉青讓族人編織的是圍網。
這種網,和部落現有的網的區別,除了大出不知幾倍,就是加了浮子。
這種網捕魚,省力又高效。
將網下到水中,綁了陶片或是石頭網墜的一端下墜,綁著一截截密封的粗竹筒做浮子的一端,則浮在水面,於是,便在水中佈下了一道長長的網“牆”。
剩下的就是守株待兔了。
網在水中是靜止的,遊動的魚,會自動往網上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