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被皇帝退婚後我攪翻朝堂> 第四十三章風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三章風起 (1 / 3)

最近京城中流行一出叫《錦帕記》的摺子戲。這戲原講的是前朝運啟年間,有一戶李姓官宦人家育有一子一女,兄妹二人自小感情甚篤。

後二人各自成家立業,哥哥膝下育有一子名喚良哥,妹妹膝下只有一女名喚錦娘。兩家自然親上作親,從小便給錦娘、良哥定下婚約。又將婚約寫於兩方錦帕之上,各持一帕以做信物。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某夜錦孃家突遭大火,父母不幸遇難,萬貫家財皆化灰燼。多虧家中老僕拼死相救,方才從火中救出錦娘。

遭此大難,昔日錦衣玉食的小姐轉眼變成一介孤女。所幸舅父李老爺心善守誠,將其收養。又知錦孃的那方錦帕婚書毀於大火,遂取出良哥的錦帕交於她保管,以示日後踐行婚約的決心。

錦娘與良哥自小一起長大,耳鬢廝磨,感情日濃。不想李老爺卻日漸病弱,終未等到二人成親便撒手人寰。

自舅父去世,舅母汪氏陡然換了臉色百般挑剔錦娘。又暗中謀劃將孃家侄女嫁於良哥,再將錦娘許配給孃家痴傻的侄子。

於是某夜偷偷潛入錦娘房中,盜得婚約錦帕交於孃家。隨後立逼著錦娘嫁予汪家痴兒。又作主為良哥定下孃家侄女汪氏為妻。

錦娘這才發現婚約錦帕已然被盜,方知人心險惡,孤女無依。

不過好在那良哥倒是個有良心的。表面上對母親、外家虛與委蛇,暗中實則尋了機會到外祖母房中盜回錦帕。隨後在錦娘出嫁前昔,攔住花轎救出錦娘,雙雙奔向縣衙大堂擊鼓鳴冤。

縣太爺受理此案後,見那婚約錦帕確為屬實,一怒之下便要重懲汪氏。不想良哥錦娘又雙雙跪地求情,願以身代母受罰。

戲中最後汪氏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良哥錦娘有情人終成眷屬,自此一家和和美美,一派大團圓結局。

這戲原名叫《錦繡良緣》,《錦帕記》便是其中一折,講得正是那汪氏夜盜婚約錦帕,隨後強逼錦娘嫁於汪家痴兒的故事。

此戲曲調哀婉,唱腔悲慼,將錦娘一介孤女無依無靠受盡逼迫欺凌演了個十成十。

京中凡看過此戲的婦人莫不痛哭流涕,咒罵汪氏惡毒的。連看過戲的男子也心懷戚然,深為錦娘不平。

演戲的戲班名喚祥雲班,並非京中本地的班子,原是北面來的。據說走南闖北,名氣頗大,給北方的戎狄王室都唱過戲。

此戲一出,立時轟動一時,眾人相見無不談論《錦帕記》。可漸漸地京中興起另一股流言,說這《錦繡良緣》影射的正是本朝之事。那《錦帕記》一折所講之事,正是現下王氏與太安郡主結親的故事。而那方“婚約錦帕”說的便是先帝在世時,所下的賜婚太安郡主與當今皇上的聖旨。

這流言傳得有鼻子有眼,連先帝賜婚聖旨何時所下,內容如何都可一一細數。京中百姓或那沒什麼根底的新官小吏們,頓時被這流言攪得群情鼎沸。

更有那好事者,暗中打探此事真假。卻發現京中上些年歲的顯貴宗親對此事竟皆是三緘其口。雖未承認,卻也絕無反駁,態度曖昧,似預設一般。

於是原本只當是戲說流言的百姓們立馬意識到這謠言大概有幾分真意。自此,“王氏矯召,逼嫁太安郡主”之說竟似坐實了一般,幾日便傳遍京城,沸滿盈天。

因鎮國大長公主與凌駙馬皆係為國殉職,其在百姓心中地位頗高。又因前些日子太安郡主剛給全城的百姓施了細布做夏裝,因此百姓大多心向郡主。

如今一見鎮國大長公主的後人竟遭如此欺負,自是不能袖手旁觀。一時間群情激憤,口誅筆伐,聲討不斷。

原本整個京城顯貴圈子集體裝糊塗的一件醜聞,就這樣不期然被幾個戲子給揭了出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