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朱元璋很信任徐達和常遇春,因此他們的仗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也因此打得非常順。
仗只要大順了,打起來自然就很厲害了。而獲得朱元璋信任的徐達和常遇春,自然也就成為明軍的最高統帥了。
至於他們誰強誰弱,世人各有評說。
…………
“誰強誰弱?”
看到這個話題,永樂大帝朱棣他就來了興趣。
畢竟徐達常遇春兩人,他是親自接觸過的,是很瞭解的。
所以對於他們的評價,他是很有發言權的。
“誰強誰弱?這還用說?”
“平日裡往往只見過徐達常遇春的順序,而沒有見到過常遇春徐達的順序。”
這也是常遇春徐達都已經逝世了。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直接這麼說。
“朕的話不無道理,可能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其實並不皆然。”
“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仔細深究,往往背後大有深意。”
“在我看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徐達總體上而言比常遇春更勝一籌。”
朱棣回想曾經,笑了笑,道:
“論眼光,在朕看來,先說徐達,他原本就是父皇的童年小夥伴,父皇從軍之後,回家鄉徵兵,徐達知道父皇自小都講義氣主意多,肯定能成大器,二話沒說誓死追隨。”
“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雖然也是英勇無比但是眾人卻說徐達“尤長謀略”,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徐達與父皇的看法不謀而合,甚至都超越了李善長,這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眼光問題罷了。”
“再看看常遇春,他是鳳陽府懷遠縣人士,雖然父母都是貧苦農民,生逢亂世,少年常遇春意氣風發心有不甘,一心想要闖出些名聲,但是想象不到的是,當時起義軍已經風起雲湧,常遇春沒有投奔任何一支起義軍,而是投奔了一個毫無遠見,只知道搶家劫舍的綠林大盜劉聚。”
“這麼一看,由此可間,常遇春可能確實缺乏比較開闊的視野。”
“論能力,民間很多人以為常遇春的能力強於徐達,因為他們認識淺薄,他們都知道常遇春被稱為“常十萬”,這倒也不假,常遇春打仗的確厲害,衝鋒陷陣,攻城守城。”
“但是,會打仗只是一方面,若以此為據,朕認為這是缺乏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因為這些證據只能說明常遇春個人的勇敢,說得難聽一些就是匹夫之勇,而在戰場上,需要討論的是打仗,需要講究團體,講究戰略,講究配合。”
“朕這麼想並不是為了刻意貶低常遇春的作戰能力,其實任何人都無可否認常遇春為父皇立下了的汗馬功勞。”
“要知道他在渡江的時候,在採石磯池州九華山鄱陽湖湖州平江北平等地都是作戰英勇甚至創造過未有敗北的奇蹟。”
“如果拿我大明任何一個大將相比,朕認為常遇春都是完勝,但是唯有徐達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徐達的功勞似乎和常遇春不相上下,他從濠州到還遠滁州採石磯池州九華山常州鄱陽湖湖州平江等地也是戰功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