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一百八十二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八十二章 徐達為何能得以善終 (2 / 4)

這年冬天,朱元璋率領淮西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徐達是其中之一。

元至正十五年,郭子興在和州捉住孫德崖,而孫德崖的部眾也逮住朱元璋,徐達挺身而出,以身犯險,到孫德崖軍營換回朱元璋。

朱元璋深受感動,更加信任、重用徐達。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軍攻佔金陵後,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發前,朱元璋囑咐徐達說,嚴禁士卒燒殺搶掠,徐達認真執行命令,攻入鎮江後,號令嚴肅,百姓生活如常。

此後,徐達先後率軍攻下常州、宜興、寧國路等地。

元至正十八年七月,郭子興的第三子郭天爵謀叛被誅。

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讓徐達留守應天,把自己的後方交託給徐達,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當時邵榮統領郭子興舊部,與朱元璋同是江南行省平章政事。

在朱元璋坐鎮婺州期間,徐達派俞通海奪取池州,使陳友諒部將趙普勝無法進窺太平、應天,朱元璋聞訊後提升徐達為奉國上將軍,徐達的謀略與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徐達、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策略,在九華山設伏阻擊,成功阻擋了陳友諒對池州的進攻,徐達、常遇春配合默契,成功執行了朱元璋的作戰策略。

在以後的征戰中,三個人這種合作方式還會複製很多次,直到常遇春去世。

這年閏五月,陳友諒大舉東下,奔襲應天,朱元璋讓徐達率兵在南門外的雨花臺一帶列陣,在所有的兵力中,徐達離應天城門最近,再一次體現出朱元璋對他的信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將領西征陳友諒,不久攻下其都城江州,然後朱元璋在江州坐鎮指揮,讓徐達率軍進逼武昌。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的地盤內叛亂頻發,張士誠、陳友諒也趁機發動進攻,邵榮、徐達、常遇春率軍平叛、防禦。

這年八月,邵榮因企圖謀害朱元璋而獲罪伏誅,徐達在軍中的地位升至第一。

湯和雖然比徐達參加起義早,但是從元至正十七年三月開始直到元至正二十六年一直駐守常州,而且在此期間,因為有事向朱元璋請示,未得到滿意答覆,曾在喝醉後口出怨言;“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

而徐達、常遇春則一直率主力攻城略地,四處征戰,軍事謀略、作戰經驗、對朱元璋軍事策略的快速理解與執行能力、戰場上的隨機應變能力遠勝於其他將領,“先是,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

與常遇春比較而言,徐達在謀略上更勝一籌,是帥才,而常遇春則是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將,衝鋒陷陣,勇猛無敵,“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達尤長於謀略”。

徐達求知慾強,熟知古代兵法,在常年的征戰中練就了高超的指揮能力和敏銳的嗅覺,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帶兵出征時“在軍中,日延禮儒士,說古兵法”,“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

元至正二十三年三月,朱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上安豐救小明王,攻下安豐後,朱元璋返回應天,徐達、常遇春攻打廬州的左君弼。

六月底,朱元璋下令徐達、常遇春從廬州還師,馳援洪都。

徐達、常遇春馬不停蹄回到應天,又立即趕赴洪都,七月二十一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當時陳友諒佔據上游,而且兵力眾多,樓船高大,而朱元璋的戰船較小,不利於仰攻,戰鬥打得異常艱苦,可是朱元璋一聲令下,徐達衝在諸將前面,“達身先諸將”,擊敗陳友諒前鋒,俘獲一艘巨舟,士氣大振。

徐達可能在此戰中受了重傷,朱元璋讓他返回應天,防禦張士誠的進攻,直到第二年三月,才再次讓徐達領兵出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