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敗匈奴,漢朝也因此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
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此役後,西北邊境幾乎沒有匈奴進犯,於是減少了隴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以此使全國百姓的徭役負擔得到寬緩。
二十一歲時,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幾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一百人。
霍去病並不滿足於此,他率軍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這也就是華夏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封狼居胥”。
此戰後,匈奴失去對華夏大地東北地區的控制,霍去病於是徙居於東北的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
漢朝要求其部落大人每年朝見,並置護烏桓校尉,使烏桓不得與匈奴交通。
此戰之後,漢武帝設定大司馬位,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皆加官為大司馬。同時定下法令,讓驃騎將軍的官階和俸祿同大將軍相等。
霍去病在十七歲時才參軍,二十一歲就取得如此成就,短短五年,從一個大頭兵,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升至主帥,縱觀華夏曆史,又有幾人?
在華夏幾千年源遠流長的軍事歷史中,唯有霍去病一人。
如果就正常情況而言,霍去病至少還能為西漢王朝效力四十年以上。
但上天似乎發現了霍去病太厲害,霍去病這個本不該存在的非常規人類,於是在霍去病二十多歲時,毅然而然的將霍去病抹殺。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讓漢武帝悲傷不已,但也無可奈何,徹底解決匈奴的計劃就此擱淺。
漢武帝時期,是華夏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
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
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而這個戰術的實現,正是因為霍去病的出現才突然形成的。
霍去病最擅長的是什麼?
正是突襲作戰戰術。
霍去病利用的就是騎兵的速度。
從幾次大戰也可以看到,霍去病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這種新型的戰術思想,在之前的華夏軍事歷史上,是從未出現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