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枉我韓信一生為了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陛下戰勝項羽,贏下楚漢之爭,可沒想到自己卻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哎……我韓信的未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是應該主動上交兵權,然後表態甘作陛下的臣子。”
“還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
“呵呵,在咱看來,韓信這等威脅,是不能存在的。”
“固然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很多功勞,可是這又怎麼樣呢?”
“皇帝終究是皇帝,臣子終究是臣子,韓信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肯定會被殺的。”
“像韓信這等貪戀兵權的人,哪個皇帝不怕?”
“至於是韓信在咱老朱手中,肯定是不能讓他活著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點都不為韓信感到惋惜。
正如他說的那樣。
韓信如果生在大明。
他不會有絲毫的留情。
因為他是華夏曆史上一個非常有個性和特點的人物。
他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為己用,頗有明君氣象。
但另一方面他又顯得兇狠暴戾,開國之後,曾經跟隨他鞍前馬後效力疆場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屠戮一空。
華夏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過屠戮功臣的經歷,但像明朝這樣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確實非常罕見。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賜死德慶侯廖永忠,以此為肇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開國宿將幾乎在一輪又一輪的大清洗中屠戮殆盡。
人們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開國大將,除了早死的徐達、常遇春、鄧愈等人少數幾個,其他絕大部分都身敗名裂。
到明朝第二個建文帝登基時,明朝第一批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倖存者只有郭英、耿炳文等寥寥數人。
朱元璋到底為什麼要對功臣們下此毒手?
多年以來一直流傳一個說法,認為是朱元璋小肚雞腸,滿腹猜忌,生怕手握兵權的功臣大將們起兵造反,篡奪皇權。
這種說法可能存在,但不完全對。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對軍隊管理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
朱元璋不僅設立五軍都督府制度,軍隊彼此相互節制互不統屬,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大明兵權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
沒有朱元璋的兵符與聖旨,任何一個武將或者五軍都督府、兵部,都別想調動一兵一卒,想起兵造反純屬痴人說夢。
因此因為功高蓋主殺了功臣的說法太過片面。
事實上,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六十歲的朱元璋對全國各地武將下達一部詔令合集《武臣大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