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認為,他得到韓信的時間太晚了,韓信戰必勝攻必取。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韓信的軍事能力,大機率在劉邦之上。
項羽:項王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淮陰侯。——《史記·項羽本紀》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在龍且被韓信擊殺後,表現出了恐懼,主動派人去說服韓信,欲與韓信聯盟,從而形成漢王劉邦霸王項羽齊王韓信三分天下的局面。
綜合蕭何張良劉邦項羽等人對韓信的看法。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即是劉邦陣營對韓信的評價都很高,項羽陣營中僅有項羽一個認識到了韓信的能耐。
這也能很好地解釋出,為什麼韓信在楚營中難以得到重用,但卻能在漢營中飛黃騰達。
華夏古戰場上,謀略計策就寫在兵書上,為何,有的將領依計行事一敗塗地,有的將領卻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呢?
實際上,每種計謀都有其適用的戰況,計謀必須符合戰場上的天時地利,否則,使用起來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召來無妄之災。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經典戰術,然而,這種戰術古往今來鮮有名將敢用,當同事們簇擁在韓信身邊問他為何能夠藉此取勝的時候,韓信是這麼解釋的:“當人被逼入絕境之時,求生的慾望會讓人爆發出遠超平時的潛能,藉著這股勁扭轉形勢,擺脫逆境,就能打贏處於劣勢的戰爭。”
韓信的話很有道理,卻隱藏了其中關鍵。
那就是置之死地後有兩種必然結果:一個是“生”,一個是“死”。
對戰爭形勢的判斷,就直接決定了這兩種結局。
若看不透戰場形勢,套用背水戰術,最終難逃死境。
漢高祖三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
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可以說,此時的趙軍佔據有利地形,隨時準備與韓信決戰。
在古代,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餘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那麼,韓信是如何將戰況導向“生”的呢?我們不妨探究一番。
其一,韓信的對手是趙國大將陳餘,這個傢伙善於正規作戰,對野路子一竅不通。
什麼是正規作戰?其實,就是雙方將戰場約在一處視野開闊的寬場,然後,針尖對麥芒的大戰一場,有點君子決鬥的意思。
趙軍帳下謀士李左車曾向陳餘獻策,建議偷襲韓信軍的輜重部隊,使遠道而來的韓信軍斷絕補給。
但是,陳餘嚴詞拒絕了這種做法,他仗著自己人多,且優先佔據了有利地形,所以,十分自信。
當韓信擺出背水之陣的時候,陳餘還嘲笑韓信不會用兵,鬆懈了下來。
倘若陳餘不固執己見,採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凶多吉少。
戰後,韓信拿出千兩黃金緝拿李左車,抓到他後請到帳下做了漢軍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