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如果一個帝王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話,就無論是治理天下,還是攻打敵對勢力,都有絕對的底氣。
有能力的人,可以幫帝王治理國家,可以在有些問題上為皇帝解憂。
所以很多帝王,都非常看重自己身邊有能力的人。
韓信年少的時候家境非常貧寒,但這一點並不影響他的宏圖大志,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說的就是韓信這種人。
人窮志不窮。
窮不可怕,沒有了志向才可怕。
韓信家境貧寒到什麼地步呢?
韓信的母親去世了,他都沒有財力去進行安葬,但是韓信依然努力找了一座高地,讓自己的母親墓旁可以容納萬戶人家。
因為他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能夠成為萬戶侯,可見他的志向確實足夠宏遠,但這給他帶來了麻煩。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一個鄰居家裡窮得揭不開鍋,還每天不幹正事到處晃盪,挎著一把劍說自己要當首富,你的第一反應也不會覺得他是天才,而是覺得他痴人說夢很討嫌。
當年的韓信就是這樣被自己的鄉親鄰居們嫌棄的,所以他在家鄉淮陰也沒有混多久,實在是沒臉混下去了。
公元前二百零九年,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天下群起響應,楚國的舊貴族項梁也發兵起義,多次打敗秦朝軍隊,攻佔了不少地方。
路過淮陰時,韓信直接就跟著項梁的軍隊走了,只是他一進去就是小兵,一直沒有混出頭,等到項梁戰死以後,就又跟著項梁的侄子項羽幹活。
項羽見到韓信身材高大,就讓他擔任“執戟郎中”,也就是在將軍營帳外拿著高大的武器嚇唬人,以此襯托出將軍威儀的那種士兵。
韓信可是想要成為萬戶侯的男人,一直在營帳外守門自然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他找機會跟項羽好好談了幾次,談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談如何在天下爭霸中獲勝,意思只有一個。
項羽,如果你重用我韓信,我韓信會盡力抒發自己的才能,你大機率能獲得天下。
項羽倒也認真聽完了他的話,只是聽完以後並不在意。
畢竟有夢想的年輕人很多,但能力可以與夢想匹配的年輕人卻並不多,至少他沒有從這個門衛身上看出來。
也就是說,項羽根本沒有相信韓信的話,只覺得他在說大話。
所以韓信在項羽麾下,始終擔任著一個默默無聞門衛的角色,在爭取了幾次機會但卻失敗以後,韓信終於發現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在項羽麾下再怎麼熬下去,他都沒有出頭之日。
韓信想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就必須得轉投他人。
於是韓信想了很久,終於找機會投了項羽的頭號競爭對手劉邦的麾下。
不過由於韓信的履歷並不怎麼出色,所以哪怕是到了劉邦的漢軍之中,他依然得從小兵做起,並且還不知道怎麼著就獲了罪,同隊的十四個人都要被處死。
處死士兵是一件大事,需要有高階將領前來監刑,這次監刑的是滕公夏侯嬰,在其他十三人都已經被殺後,即將被殺的韓信依然沒有表露出半點緊張,而是非常鎮定地問了夏侯嬰一句話:“漢王不想獲得天下了嗎?為何要殺掉我這樣的壯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