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令十年不收租稅,讓百姓“居有三年之食”。並大力發展生產,繁衍人口。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從失敗中重新崛起。
周敬王三十八年夏,越王勾踐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成功,夫差求和。
周元王四年,勾踐再次大舉攻吳,擊敗吳軍,夫差自殺。
此後,周元王封勾踐為伯,即為諸侯之長,勾踐遂稱霸於諸侯。
從越王勾踐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遇到恥辱,越王勾踐選擇正面對抗了嗎?
沒有,他是將自己曾經受過的恥辱銘記於心,然後為了洗刷這個恥辱,不斷努力,最終達成自己的夢想。
二是孫臏裝瘋賣傻。
龐涓和孫臏本是鬼谷門下的同窗,學成之後龐涓和孫臏同到了魏國為仕。
龐涓因為妒忌孫臏才能比自己強,就派人暗中監視著孫臏,後來還陷害了孫臏,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
孫臏受此災難之後開始裝瘋賣傻,受盡侮辱,也是因此逃過一死。
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玲和馬陵之戰的勝利,龐涓也在馬陵之戰中被殺,孫臏幫助齊國奠定了霸業。
從孫臏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孫臏受盡了侮辱和折磨,但是這又怎麼樣呢?
為了活著,他忍住了。
最終的結果是,他成功了,而曾經給予他恥辱的人,已經死了。
韓信就是一樣。
他一個人面對一群人,打贏的機率有多大?
韓信不是神仙,沒有任何勝算。
而他選擇了最聰明的一條路。
那就是暫時忍耐。
後世一提到胯下之辱這一成語,往往都會自覺地和韜光養晦聯絡在一起,正如韓信的所作所為一樣,忍一時之辱,而成就是震古爍今。
在當時的情況下,韓信甘願受辱的背後,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隱忍心理嗎?
其實不然,胯下之辱之所以能夠出現,主要也是韓信心中有所顧慮的緣故。
要知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時候,大秦帝國雖危不倒,法家制定的刑律仍舊存在。
並且法家一向主張用嚴刑峻法去約束百姓,一向輕罪都重罰,所以在常規“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的基礎上,還有更加殘忍的肉刑用以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