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羅士信本來就是被迫投降瓦崗,現在還發現李密的不仁,更加對瓦崗離心離德。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將領都不會為李密出生入死,於是,李密所率領的瓦崗軍只能打順風仗,沒有韌性,經不起失敗。
一直打勝仗還好,大家還能勉強擁護李密,但只要出現敗仗,就無法聚齊人心,這也是後來李密敗給王世充一次之後,就一蹶不振,且部下紛紛投降王世充的原因。
瓦崗寨地處華夏中原腹地,在軍事上是典型的四戰之地,和李密轄地接壤的有李淵、王世充、蕭銑、竇建德、杜伏威等等。
隋末群雄中幾乎所有的實力派都和瓦崗集團直接接壤,稍有不順,就會被四處敵人啃食。
最關鍵的是,李密統領的瓦崗集團雖然聲勢浩大,可在當時真正的實力派眼中,依舊是無根之源。
原因也很簡單,李密沒有佔據天下兩個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任何一個,也就是長安和洛陽。
在當時掌握著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的貴族們眼中,只有佔據長安或者洛陽才是有穩固根基的天命之主。
而李淵就是拿下長安才獲得了整個關隴貴族集團在各方面的鼎力支援,王世充也是佔據洛陽才有膽量以一城之地建國稱帝。
可李密所佔據的瓦崗寨就在洛陽旁邊,但他始終沒能攻佔洛陽,也沒有向西攻入關中,看著好像四方臣服,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群雄都以李密為盟主,但本質上也就是佔據著瓦崗山寨的賊寇。
當各地群雄紛紛稱王稱霸時,李密的部下勸說他稱帝,他卻知道,沒有長安、洛陽任意一城在手,稱帝在政治上就是沐猴而冠。
李密無論有多少軍隊,佔據多少城池,但他因為無法佔領長安、洛陽,所以得不到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的全力支援,最主要的就是人才上的支援,所佔據的地方也因為無人可用,大部分只能依靠當地豪強和世家管理。
而當他落敗時,這些牆頭草馬上就會轉身投靠他人,如果有長安、洛陽在手就不同,即使外圍失敗,根基還在,別人的忠心度也會高很多,不至於一敗就垮。
這麼一看,李密看似強大,實際上卻是虛假的繁榮,比他造反還晚的李淵佔據長安後,以關中為根基,抗壓能力比李密的瓦崗軍事集團就強太多。
李淵的發家之地太原曾被劉武周佔領,可李淵轉頭就能依靠關中的資源出兵把太原奪回來。
李密卻只能依靠臨時奪佔的糧倉支撐自己的軍事行動,至於眾多的地盤,都是隨時搖擺的兩面派管理的,這種行為是不可靠。
特別是人才方面,瓦崗寨的將領雖然在華夏曆史上鼎鼎大名,單雄信、徐世績、程咬金、秦瓊、羅士信等等,都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戰場英豪。
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山東豪傑全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家能全力支援該勢力的關隴貴族或山東士族,而要得到他們的真心支援,就必須佔據長安或洛陽其中一城。
因此,李密的勢力雖然強大,但失敗是註定的,戰略出發點比老謀深算的李淵可差得太多。
同是關隴貴族出身,李密的戰略太失敗,李淵一開始就盯著關隴貴族的支援而去,李密卻是藉助草莽豪強壯大,本來他的名望是超過李淵的,反隋也比李淵早,但他卻沒有藉助貴族的身份和真正的資源掌握者親近,最終因底蘊不足遭到無法翻身的慘敗。
李淵做了什麼?
李淵在起義之前已經做出了充足的準備。
李世民還多次向李淵提出推翻隋朝政權的意見,但是李淵都沒有同意。
李淵清楚自己的實力,現在還不是自己出兵的機會,李淵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援,需要得到關隴士族的支援,關隴士族有雄厚的財力,李淵想要建立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是建立唐朝的前提,關隴士族的經濟實力是李淵組建軍隊的經濟基礎,有了糧草就可以瞬間變出千軍萬馬。
與此同時,李淵還總結了歷來起義軍成功和失敗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