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可謂是“ 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煙塵” 。
當時是今天你稱王,明日我稱霸。
有槍便是草頭王。
李靖是聰明人,看到了隋朝將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便想為自己找個新靠山。
當時天下人都看好魏公李密,認為他有帝王之相。
李靖本是投靠李淵,密謀與他一起謀反。
但他後來並不看好李淵父子能成就大業。
思前想後,他決定把自己偽裝成囚犯,然後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密,以求戴罪立功。
但當李靖好不容易走到了長安時,此時關中卻已經大亂,道路不通無法再前行。
而這時的李淵一舉在太原起兵,並一路長驅直入,火速攻佔了長安。
李淵發現了在長安的李靖。
李淵恨得牙癢癢,好傢伙,要不是他早來一步,被李靖早一步告密,今天死的可就是自己了。
於是李淵命人將李靖抓了起來,押赴刑場,準備處死他。
李靖心裡也叫苦,誰知道他不看好的李淵父子竟然真的能稱霸天下,他年少成名,壯志未酬。
他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叫了起來,他可不是叫大丈夫死而無憾,十八年後又是一個好漢。
李靖思前想後,對著李淵說道:“寧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麼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
要不說李靖聰明呢?
他的潛臺詞就是說你李淵起義就是為了推翻隋朝的暴政,你如果殺了他,就和隋煬帝楊廣沒有兩樣。
你要是留下我,憑我的才能,或許還能助你完成大業。
李靖此舉有點像韓信。
因為當初韓信也說過:“漢王不想得天下了嗎?為什麼要在這時候殺壯士?”
看看這歷史驚人的相似度,看來將軍也愛玩套路。
李淵聽了李靖的話,轉念一想,覺得李靖的話也有幾分道理。
此時天下未定,他也正是需要用人之際,留下李靖這小子,一方面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另一方面又能籠絡天下人心,為自己留一個寬宏仁愛的美名。
於是,考慮到多方因素,李淵沒有選擇殺李靖,而是下令放了李靖,將他納入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