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和他們簽訂渭水之盟。”
“這被世人詬病,但他們哪裡知道,當時敵強我弱,若是強行開打,對誰最不利?”
“一時的失敗不算失敗,只要銘記於心,刻苦奮鬥,總有成功的一天。”
“後面朕不是把面子找回來了嗎?不僅把吉利小可汗抓來長安,還讓他給朕跳舞。”
“朕從不在意事情的過程,只在意事情的結果。”
李世民說的沒錯,當時突厥攻至距長安僅四十里的涇陽,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
而對方呢?
兵力非常之多。
雙方是有差距的。
這個時候大唐如果選擇和突厥硬剛,這對大唐是不利的。
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突厥兵後來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
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沒有誰是常勝將軍。”
“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成功。”
“若是當時上黨地區的居民明白這一點,不做出投奔趙國惹怒秦昭王的事情,他們也不會落得如此悽慘的地步。”
…………
白起上任怎麼做的?
剛剛接任的白起就是“上任三把火”。
第一件事,便是開始在趙國境內散佈廉頗的謠言,並花重金收買趙國的權臣,最終迫使趙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而這也為之後趙國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當時的趙括年紀輕輕,根本不熟悉戰場,更多的還是依靠兵書學習行軍作戰,結果落得慘敗,這也是“紙上談兵”的由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面對秦軍的挑釁,趙軍一改之前的防守態勢,一味尋求與強大的秦軍所決戰,最終反而陷入了秦軍的包圍之中。
數十天的包圍使趙軍精疲力盡,彈盡糧絕,促使四十多萬趙軍選擇了投降。
“哈哈哈,這個趙括,和李景隆有的一拼啊!”
永樂大帝朱棣看到這裡,頓時笑出了聲。
“趙王也是個蠢蛋!好好的廉頗不用,用什麼趙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