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後世,被世人尊稱為武聖。】
【在華夏古代能被世人尊稱為“聖”者的並不多,而關羽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作為“武聖”與孔子的“文聖”相對,況且,其意義並不在於此,因關羽被尊稱為“關公”乃至“關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對儒家至聖孔子的尊崇。】
【其中的原因,還得從《三國演義》說起】
【《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關羽可以說完全是英雄傳奇般的人物,因而在他死後又被加上顯聖的情節,接近一個天神。】
【千里走單騎,護嫂尋兄,絲毫不為美色和財富所動,又顯示出一個聖者的風範。】
【關羽不同於華夏曆史上的其他猛將,他兼有勇將與儒士的風采。】
【人稱“美髯公”的關羽首先是一員勇將,世稱萬人敵。】
【《三國演義》中有“溫酒斬華雄”一段,並不是直接描寫廝殺場面,只是對氣氛進行烘托,言語不多卻足見關羽的神威。】
【斬顏良:關羽手起一刀,將顏良刺於馬下,同樣寥寥數筆,卻將關羽的英武神威儼然躍於紙上。】
【過五關斬六將,同樣精彩。】
【關羽有勇有謀,如果沒有過人的膽識,就不敢孤身赴會,他的鎮定自若與魯肅的驚慌無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閱讀網
【還有“刮骨療毒”,“帳上帳下見掩面失色”,獨關羽談笑弈棋;無刀無槍,無驚無險,卻同樣可見他非凡的氣概。】
【關羽也是一位儒士,溫雅有禮,從不僭越。】
【他的儒士風采集中體現在他護送兩位劉夫人尋兄的途中,即使在迫不得已降了曹操之後,他也是禮儀周到,三日一次於內門外躬身問另外,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於,關羽的一生都傾注了“義”的品質,成了“義”的化身,這既是他的獨特個性,也是他被後人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開篇的桃園三結義開始,“義”貫穿了關羽的一生,他的一生無非就是盡義的過程。】
【桃園三結義時,劉、關、張三人共發誓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此一誓,才有了後來關羽的千里走單騎。】
【關羽一生的經歷就是從結義到盡義再到殉義的過程。】
【他講義氣,將義字貫傳始終,乃至於生活細節。】
【事無鉅細,皆以義為準繩,與劉玄德是“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關係,並以忠義信來實踐他們的誓言。】
【從某種意義上說,關羽的義代表《三國演義》最核心的思想傾向和最高的道德原則,成為一個光耀千古的英雄,乃至被神化,成為自普通老百姓到封建統治者一致推崇的物件,這些都出於對他的“義”的推崇。】
【可歷史就是歷史,真實的關羽遠沒有演義這般高大。】
【但是,關羽之勇猛,也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原來是演義,怪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