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清朝祖制有規定,皇帝的個人開支不得加重百姓的負擔,所以這些費用的來源並非國庫,必須由內務府自籌,而內務府的財源實在有限。】
【乾隆膽子再大,也不能違背老祖宗立下的規矩啊。】
【晚年的乾隆被兩個問題所困擾:一是大權獨攬的政治信條和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二是不斷氾濫的物慾和“不增加百姓負擔”的規矩。】
【而在專制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大臣,個個都是揣度聖意、投其所好的好手。】
【在這其中,尤以大臣和珅最能讀懂乾隆的心思。】
【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姓鈕祜祿氏,這是滿語“狼”的意思,乾隆年間,和珅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像一頭兇狠的惡狼,貪婪地追求著巨大的權力和無限的金錢,演繹了自己最精彩、最華麗,同時也是最貪婪、最狡猾的人生篇章。】
【和珅並非出身富貴,尚未成人時,家道已經敗落,父母雙亡,他與弟弟堅持讀書,發誓要出人頭地,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堅強的意志從未動搖。】
【和珅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雖然相比當時朝中其他名臣能力威望上卻都遜色不少,但他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因此很快就收到了乾隆帝的喜歡。】
【和珅本人也是一步青雲,升官就如同喝水一樣簡單。】
【乾隆帝需要錢,和珅便想辦法為他搞到錢就是,在餵飽乾隆皇帝的同時,順便為自己弄碗肉湯喝,何樂而不為呢?】
【和珅如此聰明,還善於經營,當乾隆的私人財物主管當然不在話下。】
【乾隆沒錢了,和珅哪裡去搞?無非就是兩招——開源和節流。】
【但節流這條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那乾隆帝像是勤儉節儉的帝王嗎?】
【剩下的那就只能開源了啊,但開源怎麼開才好?和珅想了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好主意,於是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和珅創造性地搞出了“議罪銀”這麼一個制度。】
【議罪銀製度其實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它就是各個朝代都存在的“罰俸”,透過扣除官員幾個月的俸祿,來處罰一些犯輕微過錯的官員,這也是華夏幾千年來官場的一種常用手段。】
【這種手段歷朝歷代皆有引用,卻都沒有將它程式化成一種制度,到了乾隆時期,一切都變得不同了。】
【和珅大權在握後,他很快發現了這是個斂財的好辦法。】
【罰俸的決定權在吏部,款項由戶部承追,銀兩也交給國庫,過程公開透明,而議罪銀製度並非國家定製,故可以繞開吏部戶部,由軍機處負責,不納入國家財政,而是歸入皇帝的小金庫,並且過程及數額都可以不公開。】
【因此,在和珅的建議下,皇帝批准將議罪銀製度化,並且將罰銀的範圍大大擴充套件,從財政虧空之類的重大錯誤到在奏摺中寫錯幾個字,都可以一罰了之。】
【歷朝歷代的官員生怕犯錯,因為被罰了月俸是小事,丟官坐牢才是大事。】
【然而乾隆帝時期的官員就不怕犯錯,因為有議罪銀製度的存在,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對於那些貪官汙吏來說,簡直如同天堂。】
【這些官員失職後,立馬就主動上交銀兩,用來抵消自己的處罰,一時間,朝廷大臣紛紛效仿。】
【在乾隆看來,議罪銀製度是自己給那些犯的過錯並不是很大的官員一次機會,看起來似乎於國體無損,既沒有增加百姓的負擔,又寬綽了皇帝的手頭,還警戒了不法的官員,真是一舉多得。】
【而事實上,這卻是一項後果極為嚴重的惡政。】
【議罪銀製度的存在,無疑是乾隆給那些貪官汙吏們一個免死金牌,讓他們更有膽量更有底氣幹一些“法理難容”的罪行。】
【乾隆帝想透過議罪銀來略施薄懲,讓官員長點記性,實際上只會讓官員更加變本加厲地瘋狂搜刮民脂民膏,最終倒黴的只能是大清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