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我沒有無線電報傳輸資訊的時代,訊息的傳輸無疑是非常閉塞的,堂堂一個十幾萬人口的縣城的縣令以及眾多衙役和鄉勇被打死這件事情居然時隔三天之後乾隆才收到奏摺。
乾清宮,御書房裡,此時的乾隆接到了死去縣令的頂頭上司知府的奏摺,上面也是清清楚楚的把這件事給說明白了。
當然奏摺上的內容也是十分的簡潔明瞭,意是就是他手下的一個縣令在得知他地盤上的一個村子裡私自制造火槍,於是就帶領了衙役和招募了三百多的鄉勇共五百人,去抓捕那個製造火槍的村子,然而卻被那個村子裡手持火槍的村民直接給反抗射殺了大半的衙役和鄉勇就連帶隊的縣令也被射殺了。
而乾隆看到這樣的奏摺頓時就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小山村製造火槍,然後居然可以打敗縣令率領的五百衙役和鄉勇,這是想要造反麼!
不過奏摺當中卻是並沒有提到,這些人在殺了縣令之後佔領縣城,這就讓乾隆感覺有些奇怪了。
當然奇怪歸奇怪,乾隆還是立即下令讓兩江總督帶兵去圍剿這群膽敢殺害大清縣令的不法之徒了,如果要是一個正七品的縣令被殺了之後大清的朝廷都不表示一下,那以後大清的威嚴,臉面何在。
當然了一個小山村的叛亂殺害縣令的行為自然是不值得讓乾隆親自御駕親征了,所以派個兩江總督就已經是極其重視了。
至於兩江總督在大清是個什麼官有什麼作用,這就得解釋一下清朝的軍權構成以及掌握軍權的官員了。
畢竟無論在什麼時候,軍權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清朝也是如此。
不然就和秦漢時期那樣,隨便一個太守都能擁兵自重了,所以清朝當時對於軍權是有極大的限制。按照最初的規劃,全國軍隊的調動,都需要得到兵部同意,也就是需要皇帝最後的拍板決定。
但是,因為現實情況,過去交通不發達,如果每次都靠請旨打仗,就無法應對一些突發事件。而且,現實情況千差萬別,即便是跟京城十分靠近,也無法等兵部的命令再去調兵。所以,清朝就把軍權部分交給一些重要職位,讓它們可以更好處理一些實際事務。
就比如,假如當時業務員輪迴者帶著山村狩獵隊的人去攻打其它縣城,那麼這些掌握兵權的重要職位的人就可以不用請示皇帝直接調兵去對付這些攻打縣城的叛亂了。
不然以清朝中期沒有無線電走路純粹靠馬的交通,等到請示皇帝完畢,縣城早就已經被打下來了。
清朝大部分時候,軍隊主要分為八旗跟綠營兩部分。現在就根據就以這兩支軍隊作為區別,說明一下清朝那些可以直接指揮軍隊的官職。
先來說說綠營軍。綠營軍的前身是明朝降軍,經過康熙年間的挑選裁撤後,選擇其中的精銳,組建而成。這支軍隊人數較多,常年保持在六十萬左右。他們要負責的事情極多,從戰爭、治安、修河堤到守陵等事,都需要綠營軍負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亮劍開始的特種戰】 【】
它的大部分調動權,都集中在兵部手裡。其他人要調動綠營軍的,都需要兵部調令。但是,像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執掌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就可以調動部分綠營軍。
具體而言,除了像兩江總督、兩江巡撫這樣的地方官員,也包括負責某項專門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職。
他們需要綠營協助,處理某些特殊事務,更好治理地方。除了總督、巡撫,還有綠營軍的長官,如提督、總兵。他們也可以調動部分綠營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