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兩年後的初春,17歲的墨寶踏在了m國的土地上。
經過長途的飛行,剛下飛機的墨寶面色稍顯疲憊。
&n國之行非常低調,只有寥寥幾人知道她的此次行程,機場裡沒有成群的媒體,也沒有大堆的粉絲。
這兩年裡,墨寶沒有參與任何影視劇作品的拍攝,存片《追兇》也沒播放,只參加了一兩個綜藝的錄製,偶爾在螢幕上露露臉,不至於讓人遺忘。
僅有的幾次公開露面,還是趙小云極力爭取的成果,不然墨寶可能壓根兒不接任何活。
但這也不能怪墨寶,她可不是因為消極怠工才會如此。
導致她根本沒空接活的“罪魁禍首”是王教授。
因為墨寶的優異表現,她早在進入王教授實驗室的第一年就榮升為首席實驗助理。
大三時,墨寶在實驗過程中找到了對SMA起關鍵作用的一種反義寡核苷酸的提取方法。
這對實驗的成功是關鍵性的一步。
提取方法的發現意味著王教授的藥物研發實驗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只差一點點就能成功了。
希望就在眼前。
可有時候,勝利就像眼前的山,看似近在眼前,卻得經過長時間的跋山涉水才能最終走到。
差的最後這一點點卻是一個技術難點:在提取這種反義寡核苷酸的時候還會有一種伴生酶附著,需要進行提純才能最終入藥。
而提純技術卻是最難的。
墨寶做為提取技術的發現者被推為攻克此難題的主導者,大學裡的最後兩年裡,她幾乎整日都撲在實驗室中。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墨寶帶領的團隊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點,發明了提純技術,最終成功研發出治療SMA的藥物。
並且此藥目前已經進入了臨床實驗階段。
這次的實驗成功,最大的收穫不是研發出了藥劑,而是墨寶發明的藥物提純技術。
這一技術的適用性很高,很多藥物透過這一技術的提純都能大大提高藥性,從而提高藥效,最終提升治癒率。
王教授明白墨寶是發明這一項技術的最大功臣。
他一點都不貪功,在寫學術論文發表於學術刊物上時,把墨寶的名字寫在了論文署名的第一位,而他自己則排到了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