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答案他不知道,但他也能做出和古尋類似的判斷——即使他召回扶蘇,也肯定不會因為功勞。
“可蒙恬將軍……”
古尋直接打斷了章邯的話,“蒙恬是蒙恬,扶蘇是扶蘇。”
“況且他也沒有下令讓蒙恬回朝述職受賞。”
“我都說了,立功嘛,該怎麼賞賜怎麼賞賜就完了,人沒必要特意叫回來一趟。”
“蒙恬就是打退了狼族,也還得監修長城呢,這可是個大活兒。”
扶蘇外放,說法是監領北地邊軍抵禦狼族,以及修建長城工事。
扶蘇之所以被天下視作流放,就是因為這兩項差事都屬於一眼望不到頭的。
修建長城,少說十幾年,多了幾十年,再多就沒譜了。
畢竟沒規定皇帝只能修這一段長城。
帝國疆域萬里,只要皇帝想,長城可以修上一千年!
至於抵禦狼族寇邊就更不用說了,只要狼族沒有滅亡,這個活兒理論上就永遠不能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者其實不是扶蘇的差事,而是蒙恬的差事,扶蘇只負責‘監領’。
這某種意義上等於把蒙恬和扶蘇一同繫結外放了。
只不過蒙恬本就是外臣,又常年在外帶兵,他遠離中央朝廷也沒人在意——只要皇帝器重,他人就是泡在海里也不妨事,和身為皇子的扶蘇不同。
而且這兩件事一直就是他的差事。
不過他自己負責是一碼事,多了個扶蘇監管就是另一回事了。
朝野的絕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其中形成的隱性繫結。
嬴政這麼安排必然是有深意的,不過到底是什麼想法,或者說到底有幾重想法,即使是古尋也說不準。
為了給扶蘇留一層保障?
亦或是為了給扶蘇留一層桎梏?
也或者是其他想法?
揣摩人心,實在是樁難事。
古尋把話說的這麼明白了,章邯當即也就全都瞭然了。
他和古尋一樣,也猜不透皇帝如此安排扶蘇的具體用意,但他至少能明白,古尋最開始那句話說的一點沒錯——
朝野又要不安分了。
既然這不是一個合適的機會,朝野驟起騷動的話,只怕不僅幫不了扶蘇,還會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