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甚至連負責監察的御史系統都跟著崩壞了。
嬴政沒有人手來整頓吏治,否則他也不會透過一遍遍的出巡來穩定地方上的統治。
所以北地新補上來的官員——不管是從當地新選,還從其他地方調補——肯定不是完全忠於皇帝的。
不是皇帝的人,對流沙來說就好辦。
當然,嬴政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調一些足夠忠誠的官員過來,以遏制流沙在北地的重新發展。
不過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操作,除非迫不得已,一般沒人這麼幹。
除了扶蘇和北地官員,受到責備的還有一個人——長城軍團的主將蒙恬。
嬴政斥責蒙恬治軍不嚴,以致內部貪腐,上下其手,處理了一批軍官的同時,也剝奪了蒙恬的部份兵權。
長城軍團算是口頭上的俗稱,實際上就是北地邊軍。
河南地戰事結束後,北地邊軍一部分被派去駐守各處邊境區域,防備狼族再次南侵,一部分則被安排去修築長城——這也是長城軍團一稱的來源。
嬴政將被派去駐守邊疆的那部分士兵全都劃到了王離手上,命他全權負責北境防禦,而蒙恬只保留修築長城的那部分,職責也專注於監工了。
如此一來,蒙恬的兵權便縮水了大概三成左右。
原本他手上握有二十萬北地邊軍,現在只剩下十五萬左右的真‘長城軍團’了。
這三則訊息一出,可以說舉世皆驚。
但凡對北地的情況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皇帝這是往流沙身上大砍了一刀。
對長公子扶蘇的申飭進一步降低了他本就已經不大的儲君希望。
對官員的調動大幅削減了流沙對北地的影響力。
至於蒙恬的兵權變動就更不要說了,最最致命的一刀。
老實說,很多勢力雖然料到了嬴政的北巡之旅肯定會和流沙產生矛盾,但真想到嬴政會如此果斷的猛砍一刀。
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嬴政是在趁著流沙首領古尋不在,刻意削弱他手下的勢力。
當然,嬴政到底怎麼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所有人看來,這都代表著嬴政有意進一步削弱已經逐漸失勢的長公子派系。
甚至都已經開始對國師古尋動手了——聯想到很久以前就傳出過皇帝和國師鬧矛盾的事,倒也算是情理之中的情況。
皇帝的態度,往往會決定下面的人如何作為。
對嬴政的操作反應最快的就是中央朝廷的官員。
本就一直在流失人手的長公子派系,瞬間又少了好幾位重要成員——外人看來的重要,因為他們官職比較高。
嬴政有沒有徹底摧垮流沙在北地的佈局或許存疑,但長公子派系在中央朝廷的話語權確實快要被削減為零了。
這讓死忠於長公子扶蘇的一些官員喪氣不已,同時又不禁埋怨古尋為何在這個關頭消失不見。
不過趙高可是樂開了花。
他之前受命一直調查流沙在北地的所作所為,但其實一直到北巡車隊進入上郡膚施城,他都沒有找到足夠分量的證據。
雖然收集來的各方情報都在表明流沙的行為已經越線了,但就是不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