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軍功時,一個農家弟子的腦袋甚至都不能當作標準的‘一顆頭’算。
結果帝國王牌軍打個流寇打成了這德行。
可以說,這是十幾年來,帝國僅有的兩次大敗,損失僅次於上一次的李信伐楚。
但李信的失利是建立在昌平君突然造反,外加楚軍本身實力過硬的基礎上。
靠著扶蘇及時將後方撥亂反正,他也沒有慘敗,只是折了兩三萬人進去。
從絕對數值上看,李信的損失更大,但考慮到軍隊性質不同,敵人實力不同……或許王離這場大敗,才算是十幾年來帝國的最大慘敗。
簡而言之……王離足以被釘到恥辱柱上去了。
而這場大敗造成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
王離這一敗,可謂是朝野震動。
朝廷的震動自不必說,關鍵還是在江湖上掀起的波瀾。
帝國的強硬政策,早就引起了太多人的不滿。
有的勢力選擇了直接反抗,有的勢力選擇了暗中謀劃,有的勢力則選擇了暫時隱忍。
不過絕大多數,對帝國都是抱著敵對態度。
而王離敗給農家這件事,讓所有人認識到了一件事——帝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儘管十幾年來,帝國一共也就輸了兩場,但輸了就是輸了。
當然,倒也不至於因為王離這一敗就天下皆反,但人心確實開始浮動了。
不過,這些和百姓沒什麼關係。
幾天的功夫,王離兵敗的訊息根本沒在民間大規模擴散開。
事實上,王離兵敗這件事第一時間就被朝廷封鎖了。
該知道的勢力組織都知道,但民間並不許傳播。
要不是有太多勢力在背後推波助瀾,估計最多也就大澤山周圍的人知道帝國軍隊遭遇了這麼一場大敗。
然而即使這件事開始在全國各地傳開,百姓也沒什麼反應。
他們對帝國同樣懷有不滿,但老百姓嘛,只要不是死到臨頭,就別指望他們真正發洩這份不滿。
帝國的軍隊打沒打敗仗他們不關心,甚至帝國死不死他們都不關心。
他們只在意自己死不死。
說回正題。